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工读学校走过60年 部分学校仍缺资金政策扶持

2015年05月24日 09:4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60年前的初夏,中国的第一所工读学校在北京成立。也可以说是中国工读教育60周年。工读学校接收中学阶段,有严重不良行为但是并没有达到违法犯罪程度的少年。这些人从常规的中小学退学、被开除,或者被学校认为不宜留校学习,但又不足以送到少年管教所。

  进入工读学校最初可以是强制或者是半强制,1999年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之后,需要有家长、学生和学校三方同意。2007年6月1号,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中,用“专门学校”替代了“工读学校”的表述。“工读学校”这个词似乎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但是改名后仍然面临种种尴尬——招不到学生,得不到认可,找不到经费,那么工读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类似的工读学校还能继续办下去吗?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的“专门教育”仍然亟待发展。

  1955年,北京海淀工读学校在距离市中心30公里的温泉镇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一所工读学校。从北京各个区县抽调的优秀老师,面对这些特别的孩子,一开始也不适应:

  刘瑞峰:我们热情很高,但是我们感觉很陌生,不认识了。孩子们怎么这样子呀?你怎么对孩子,孩子都跟你拒绝。那确实是很累,哪儿累?心累。这些孩子你想想他们沾染了很多毛病,比如打架斗殴。在院子里打呀!

  刘瑞峰是海淀工读学校的第一批老师之一,当时,他和同事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打架并不是乱打,也有规则。于是想到让他们开展拳击和摔跤比赛:

  刘瑞峰:动员孩子们自己搭擂台,就在咱们现在中间那儿。当时学生叫半工半读,唯独这次劳动,非常自觉,大家非常高兴哇一下一个下午就把台子搭起来了。这一下子就减少了很多打架行为,慢慢地我们就从被动逐渐的进入规律。

  刘瑞峰的女儿刘燕现在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她说,如今孩子们的问题跟当年的打架斗殴不同:

  刘燕:他把不满意的那一部分表现的行为过去是比如说攻击别人,现在可能更多的是比如说上网啊,沉浸在网络游戏里啊,选择退缩呀逃避啊。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也发生变化:

  刘燕:过去可能就让他比如说关一下禁闭,比如说让他去操场跑圈呀,现在我们就转换了一种方式,比如说为大家服务,比如说你要早上起来为大家打开水,积攒你的分数,我们有一个叫做学业成长银行,里面会用好的行为把它兑换成金币,然后用金币去把不良的行为抵消,不是那种简单的打呀骂呀,而是让他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同时通过这个事件然后获得成长,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海淀工读学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改叫海淀寄读学校。这是本周三,他们的一堂美术课:

  老师:我们是用画画的方法讲故事,今天的主题就是“那些年”,曾经的故事。 只是有一个主题,然后所有的画面,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没有一个所谓好的标准,这样的话就是完全看他们的感觉。基本上我们都不会比来比去,因为会觉得就是比方说你喜欢黑色,我喜欢穿白色,没有谁是更对的,所以我们都是从来不比较,我们的画面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画你自己真心表达的这个东西,画到你自己满意。

  记者:你这个画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五彩缤纷的世界,丰收的季节,哈哈。

  除了跟普通中学一样的文化课,海淀寄读学校还有50多门特色课程,包括体育、演讲、手工等等,供学生自由选择。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各地的工读学校都逐渐改名,学生的档案当中也不再有留下工读学校的记录。避免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歧视。

  同期声:

  我现在才了解我在你心目中的位置,还不如一帮流氓呢。

  他们不是流氓,是工读学生!

  那为什么学校要开除他们?

  这不能全怪他们,他们只不过是孩子,不过……

  得了吧,练就了的废铁,出了窑的烂砖,哼!

  他们也不是废铁,也不是烂砖,是人,是人!

  这是1985年播出的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当中的片段,像这样对工读学校和学生的偏见,曾经持续多年,刘瑞峰说,文革期间,工读学校被迫停办:

  刘瑞峰:他说你们为什么要爱护流氓小偷?为他们办的学校,你保护了流氓小偷,你们才能够复辟,所以是修正主义。于是就把这所学校砸烂了,全部的停办。

  改革开放工读学校恢复之后,又被一些地方撤销:

  刘瑞峰:办得很好,就教委一句话就给它拆了,我们一起跑那儿去说服这个教委没有成功,他就是把它拆掉了。

  记者:为什么要拆掉呢?

  刘瑞峰:教委的领导见了我以后不说话,拉着我去看这个少年管教所。我说你甭拉我去,少管所我看多了,它跟我们的工读学校不是一个性质,你想把我们的学生都送到那儿去,这是绝大的错误!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主任佟丽华认为,这样的错误认识需要改变:

  佟丽华:我们要给那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寻找一个适合他们的接受教育的一个场所,这是我们要解决的。我们一定要改变一个局面,现在这个孩子进去那个学校就是一个负面标签,就可能是接受处罚去了,这个社会印象必须要改变。

  2007年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用“专门学校”取代了“工读学校”的说法,佟丽华说,不管是工读教育还是专门教育,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

  佟丽华:在他从小的时候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到底怎么办?在某种程度上依靠现有的普通的学校教育可能是很难解决的。这也是最初工读教育创立的一个初衷。现在来看,工读教育是落后了,但是新的与这个发展相适应的专门教育没有发展起来,专门的教育一定应该是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特色,针对每个不同的孩子给他寻找跟他适应的这种教育方式,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尽快发展的。

  目前有一些地方的工读教育学校反映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难以维持。佟丽华建议说,要让这样有针对性的教育真正落实并且见效,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以及国家层面的立法:

  佟丽华:第一个方向就是现在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加大对专门教育的投入的力度。第二个方向就是立法的方向,如果说有些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必须送他去工读教育学校或者叫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的话,怎么来送?如果说强制送就必须由全国人大来立法来解决,教育部也好,地方立法也好都解决不了。(记者白杰戈)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