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抗战胜利70周年:穿越抗战硝烟的70年跨国抚孤情

2015年07月14日 1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哈尔滨7月14日电 题:穿越抗战硝烟的70年跨国抚孤情

  中新社记者 王琳

  “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站在地里的是我娘。”这是一首传唱中日跨国亲情的歌谣,如今“小儿郎”们的年龄整整增加了70岁,“娘”已逾90岁,他们于7月中旬在哈尔滨重逢。

  他们是中国养父母与日本残留孤儿,从硝烟中相扶走来,跨越两国厚土上的深痕,成为历史的证人与和平的使者。

  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同年日本开拓团从东北撤退,将4000多名日本儿童遗弃在中国土地上。“这是侵略者的孩子,我痛苦纠结,但是抱起那可怜的孩子不忍心放下。”中国母亲李淑兰说,她拿到一张写着孩子生日和住址的“托孤信”,收养了5岁的日本遗孤田丽华。

  战后的中国伤痕累累、百废待兴,在艰难度日的情况下,中国养父母省吃俭用抚育孤儿,供他们念书。“她患有癫痫、膀胱炎,19岁时还被我背着去看病。”90岁的李淑兰回忆说:“1950年我们生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对养女‘高看一眼’,就是更加疼爱,钱都省着给她治病。”

  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恢复正常化,日本遗孤陆续回国寻亲。李淑兰的养女田丽华也在1980年与日本亲生母亲取得联系,并于第二年告别养母回到日本,改叫日本名字“池边顺子”。

  李淑兰低语:“之后她在84年、96年回来看过我两次,带来日本的毛毯,因为怕我在哈尔滨过冬挨冻,但是那之后就失去联系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能再看一眼女儿是李淑兰最大的心愿。

  2015年7月11日,日本遗孤感恩团时隔6年再次赴黑龙江探望“中国妈妈”。12日,两国民间团体——东京日中友好之会、哈尔滨日本遗孤养父母联谊会举行联谊活动,日本遗孤们改编歌词,为中国养父母唱到:“我有两个家,一个在东瀛,一个在中华。梦中热泪洒,呼唤着中国的老妈妈。”

  台下的日本遗孤与中国养父母们泪泗滂沱,也包括李淑兰。当天白发苍苍的她蹒跚而来,却没有在现场50余名日本遗孤中发现女儿的身影。李淑兰紧握着女儿的照片说:“看到他们,就像见到自己孩子一样。”

  20年前,曾被方正县一对夫妻收养的日本遗孤远藤勇在此修建了“中国养父母公墓”。如今,更多手捧鲜花的日本遗孤拜在墓碑前,含着泪叩首、再叩首,“这就是我的亲爹妈,抚孤恩情70年,比山高比海深!”

  此次带队而来的日中友好之会理事长池田澄江同样是一名日本遗孤,她说:“每次在电视里看到日中关系紧张,我的心又着急又难过,因为对我们遗孤来说日本是祖国,中国是故乡,日中能真正和解是我一直的心愿。”

  抗战胜利后,中国养父母的抚孤之情绵延70年,以民间之力推动两国和平之轮前进。现在,日中友好之会的遗孤们许多人已疾病缠身,“我们想用夕阳时光,温暖以德报怨的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尽力。”日本遗孤村松绿告诉记者。(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