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陕南“后调水时代”新移民的A面B面

2015年07月19日 13: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陕西安康7月19日电 题:陕南“后调水时代”新移民的A面B面

  记者 张一辰

  “从山上搬下来当然是好事,交通、孩子上学、就医都比以往便利许多。”作为陕南生态移民中的一员,李保军的生活由“山”入“城”。

  陕西南部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28个区县,一方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另一方面则由于地质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在保护水源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大背景下。2011年陕南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开始实施,计划用10年时间陕南搬迁60万户、240万人,远超三峡移民的150万人。

  李保军的家位于陕西汉中市城区以北15公里处的河东店镇移民搬迁安置点,此间共安置移民580户2034人,主要来自褒河水库库区周边以及褒河森林公园、黄花河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区内10个山区村。

  育有一儿一女的李保军今年38岁,2013年从土坯房搬进楼房令李保军的生活环境得以改观,而“担忧”与“无奈”却未能“搬出”他心头。“企业在招工时,最看重工人的技能与年龄,我一个山里人本身也没什么手艺,年龄偏大,目前只能打一些零工,收入微薄。”

  在李保军家中,简单的家具及白墙白地,三室两厅共103平方米的房子看上去空荡荡。李保军的女儿李家玉今年14岁,在河东店镇的一所中学上初二。她说,山村里的小学当时仅有10余个学生,在她上三年级时学校停办,因要继续学业,她只能沿着崎岖山路“下山”到镇上的学校上课。

  “我的学习成绩排在我们班50余个学生的中游位置,上大学是我的梦想,可眼下我最想利用暑假去打工,为父母分担压力。”李家玉如是说。

  同为陕南移民搬迁中的一员,80后刘楠则与李保军的境遇迥然,彩电、冰箱、沙发、壁纸、橱柜……,新婚不久的他与妻子于3个月前乔迁新居。

  刘楠家所在的云盖寺镇花园村千户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距陕西商洛市镇安县城17公里,此间阡陌交通,房舍俨然。“新房80多平米,购置需10万元人民币,政府补贴4万我自己出6万。”刘楠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2011年陕西镇安县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将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居民集中进行搬迁,截至目前共实施生态移民搬迁9405户3.4万余人,全县设生态移民搬迁点90余处。为确保“新移民”能快速适应生活,该县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希望藉此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

  “在西安打工一个月2000多元,但是除去各种开销也攒不下钱。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月薪1500元,但生活成本降低,每月还能攒些钱,照顾家人也方便了许多。”有着“一技之长”的刘楠目前在离家不远的一个电子加工厂从事零件装配工作。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指出,移民搬迁安置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要扎扎实实、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实现和谐搬迁、妥善安置,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秦巴山群峦起伏,汉江水奔流不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借水”设想,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变为现实,沿线数十万移民搬离世代生活的祖屋,依山耕作、傍水而居的生活状态成为历史,面对“后调水时代”的来临,“适应”与“转型”正成为此间每个新移民家庭的当务之急。(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