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戏院被废品收购站包围 沈阳民国老建筑现状堪忧

2015年07月27日 17:2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的中山大剧场旧址,是民国时期名震东三省的戏院,现如今,却被一个废品收购站包围着;沈阳大东区的堂子街区域集中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然而,大部分已被拆平,只剩下几栋人去楼空的老建筑立在废墟上。面对新城市,这些经历了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正步入一个保护难利用更难的境况。

  在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营口西路13号的北市场中山大戏院旧址,记者看到这座见证了沈阳从戏台向剧场的转型的老建筑,门前区域被一家废品回收站租用着,周围堆满了各种废旧物品。不过,戏院传统的大屋顶和翼角檐下的彩画,仍能显出几分当年的风采。

  中山大戏院于1929年建成,是东北三省最大、最好的剧场之一,许多知名演员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剧场分为4层,可容纳2000余名观众,1楼中间为池座、两边是走廊,2、3楼看座两侧是包房、后边是散座,而4楼是供奉祖师爷的“大仙堂”。上世纪30年代后,戏院以演京剧为主,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金少山、李少春等到沈阳,多在此演出。

  曾多次发起“沈阳民国老建筑保护之旅”的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志愿者陈赫说,中山大戏院曾名震一时,后来因消防、治安等问题不得不面临关门,现今,剧场内部被附近的商户用作仓库使用。

  老建筑的凋零,映衬着城市不断发展的脚步。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堂子街区域集中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以及八旗子弟学堂、江浙会馆旧址等历史建筑,现如今,这里只剩下几栋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立在废墟之上。汤玉麟的两座公馆,一座为办公场所,一座改成了私人会所性质的酒店。建于1917年的沈阳“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在交通银行搬离后,整栋建筑被闲置。

  陈赫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一座没有老建筑的城市相当于没有灵魂。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老建筑,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沈阳市内的一座座民国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书,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哲理的诗,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诉说流逝的历史。当这些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建筑,面对新城市时,该如何保护,发挥新价值?

  沈阳建筑大学教授刘亚臣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首先要收集信息,发掘建筑的历史内涵,对于那些有一定价值和意义但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应将其尽早地纳入历史建筑中并保护起来,以免被损毁,这样也便于将来进行修缮和使用。

  沈阳市规划局名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中山大戏院等建筑的保护,未来恢复其戏院用途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可以在达到消防等标准的基础上改造为博物馆、文化空间等,发挥历史建筑的独特价值。

  刘亚臣说,民国建筑作为沈阳这座历史老城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加以积极地利用,也就失去了保护的现实意义。就民国建筑而言,应发挥其群体优势,进行有步骤地、适度地开发利用。

  “老建筑内部可以改造,但是在外观上应该保持原来的味道。老建筑要利用好,维护好,需要有实力的企业家参与进来。作为政府,也应该有合理的政策和制度来管理它。”刘亚臣说。 (记者赵洪南)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