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些企业为过环评动“歪脑筋” 事后疏通成常用做法

2015年08月17日 08:49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在建设项目和规划动工之前做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前置性措施,相当于环境保护的一道“闸门”。然而,《工人日报》记者8月中旬以来调查发现,在利益驱使下,环评违规手段花样繁多,这道“闸门”出现松动。

  据悉,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违反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不予审批,凡是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实施。

  青岛科技大学一位研究化工设备的副教授8月14日告诉记者,一些企业害怕环保设施的高投入,而且这些投入都是不产生效益的。“因此,一些企业不愿上环保设备,即使上也是走走样子。”

  为了过环评这一关,这些企业动起“歪主意”。“未批先建、事后疏通”就是一些企业常用的方法。“一些企业的办法是未批先建,即环评还没有做项目已经开建。特别是国有项目,做做工作,再补办手续,早晚能过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环保处副处长庄相宁对记者说,这些企业大概觉得,项目既成事实,总不能拆了吧?

  有的企业则找无资质环评机构做环评工作。北京一家乙级资质环评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无环评资质的公司,可以借用有资质单位的资质,开展环评工作帮企业顺利过关。通俗地讲,就是环评报告书是无资质机构写的,但加盖的是有资质机构的公章。这种行为在业内很普遍。”

  记者调查还发现,有的企业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与具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单位疏通好关系,以便让对方在写环评报告时“手下留情”。而这些具有政府背景的环评机构在做环评这一块是有优势的,容易被批准。

  据了解,环评报告书最终通过审核需要经过项目建设方、环评单位、专家评审、公众参与、政府审批等多个环节。即使项目建设方和环评单位存在利益关系,其他环节为何没有发挥监督作用呢?

  “专家评审环节只是从内容上进行把关,而审批部门往往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源去审核这个报告是否客观,而且这里面还存在利益均沾的问题。至于公众参与环节更是可以造假,因此很难查出问题。”上述环评机构负责人说。

  针对这些问题,环保部已经开始行动。环保部近日公开表示,将加大对环评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惩戒力度,限期完成环评机构脱钩改制,规范环评技术服务市场,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记者杨召奎)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