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聚焦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人间悲剧变“网络闹剧”

2016年01月20日 10:20 来源:法制网 参与互动 

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门诊

图: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出具的公函

  随着网络爆料不断,“中科院理化所杨女士死亡”事件持续发酵。1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下称“中科院理化所”)和中国医师协会同时在各自官网发出情况说明和声明,大有打“官仗”的架势。

  孕妇死亡

  1月11日,怀孕26周多的杨女士在北医三院经抢救无效死亡,腹中胎儿也没能保住。

  今年35岁的杨女士是中科院理化所的青年骨干,明年即将拿到博士学位。2015年12月28日,杨女士第二次因怀孕住院。4年前,杨女士也曾在北医三院住院保胎,后来生了一名女婴,没过多久便夭折了。

  作为孕妇,杨女士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她患有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这是一个什么病呢?记者搜集资料得知,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是指在慢性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而妊娠期高血压病作为一个单独的疾病,在国内孕产妇死亡病因排序中一直都在前5位,这个疾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结果严重”,这也是杨女士两次住院保胎的根本原因。

  本来就患有高血压,是不是就不该怀孕?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如果血压控制满意,在孕期进行及时地监测和干预,高血压妇女是可以怀孕的,只不过需要冒一定风险。

  让杨女士一家心安的是相较于第一次怀孕,这次怀孕血压一直都控制得非常好,因此,直至怀孕第26周才因病情需要收治住院。

  住院第12天杨女士开始出现胸闷、胸疼的症状,医院做了系列检查,按常规思路排除高危并发症后,就告知家属:“看病情发展,再观察观察。”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几个小时后杨女士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杨女士的家属发布在网上的一份“申诉书”称,术中因心肺无法复苏,做了开胸手术,结果依旧没有挽回她和胎儿的生命。

  “发病率低致死率高漏诊率大”的罕见病

  经北医三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多位学科专家讨论,初步判断杨女士猝死的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

  那么,主动脉夹层和妊娠期高血压是关联疾病吗?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疾病。换言之,并不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身上都会出现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更多地出现在马凡氏综合征这类遗传疾病中。按照“一元论”诊断原则,医生面对患者多种临床表现,需尽量以一种疾病来解释病情,两个重症在同一人身上出现实在极为罕见。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而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占所有妊娠的百万分之四,属一种罕见病。2015年英国统计的2003年至2011年主动脉夹层致死率40%以上。相关专业人士还表示:“对于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破裂,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漏诊率。荷兰的统计数据是56%的(主动脉夹层)病例存在漏诊或者处置不当。这里的处置不当包括没有做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记者采访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外科医生,据他描述:“主动脉夹层主要分成两种类型,称为A型和B型,A型夹层的破裂几率及总体死亡率均高于B型,A型夹层一旦确诊,必须尽快手术治疗,但一旦主动脉夹层破裂,抢救成功率基本为0。按照文献的描述,72小时内近80%的病人可能死亡。对于该病缺少经验的产科医生乃至普通内外科医生来说,难以早期发现、及时确诊,何况产妇(杨女士)还患有重症子痫在先,一直在静脉使用硫酸镁,而硫酸镁中毒的一个表现就是下肢无力,容易与主动脉夹层引起的下肢缺血相混淆,不易进行鉴别诊断。另外,即使当时想到了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其确诊有赖于主动脉增强CT,大剂量放射线对腹中胎儿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医生与患者对是否进行检查产生犹豫情绪。”

  “医闹”和“红头”公函

  杨女士和腹中胎儿的仓促离去,让家属悲痛不已,于是他们开始质疑北医三院给出的治疗方案。

  “长期注射硫酸镁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治疗这种症状?作为一种高副作用的药剂,为什么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监测?注射后出现不适为什么不作相应调整?”这是杨女士家属心中的困惑,更是家属的控诉。

  给出这个治疗方案的是杨女士的主治医生王永清,她是北医三院妇产科有名的主任医师,对子痫前期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十分深入的研究。杨女士的家属称他们曾向王永清大夫提出过对硫酸镁治疗的质疑,而大夫明确地告诉他们称“输硫酸镁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除此之外,杨女士出现胸闷、胸疼的症状,虽然患者和家属一直在向主治医生反映这个问题,但主治医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治疗。1月11日当天,杨女士从凌晨便开始疼痛难忍、坐卧不安,家属表示那时并没有得到医生和护士的重视,“疼了一夜却找不到大夫”。

  这些积攒的情绪和不满,在杨女士突然离去后爆发。网上爆料称,“患者死后家属便在产科病房滞留、喧哗,在病房追着跑等。1月13日还有数十名家属聚集并滞留北医三院产科病房,在病房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一些医务人员因此受了外伤”。1月16日,北医三院在官方微博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关于‘中科院理化所杨女士死亡’有关情况的说明”中也证实了此消息。记者多次尝试采访杨女士家属,了解事情真相,却始终未能联系上。

  而使事件真正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的引爆点是1月14日中科院理化所在官网及官方微博挂出的一份盖着公章的函,内容如下:

  “我所杨冰同志因妊娠于2015年12月28日进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住院。2016年1月11日凌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并于当日上午经抢救无效离世。

  杨冰同志是我所青年骨干,曾为我所的新材料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她的离世,是我所的重大损失,深感痛心!

  望贵院本着尊重生命、死者为大的原则,对杨冰离世的原因做出公正、透明、翔实的调查,给出一份真实、完整的结论,给杨冰同志及其家属一个明白、公正、合理的交待。”

  此函一出,网上舆论立马甚嚣尘上,“国家级医闹”、“红头”医闹、“用公函盖公章发红头文件办私事”……1月16日,中国医师协会也发声明质疑中科院理化所发函的合理性。

  随着铺天盖地的各种声讨纷至沓来,杨女士丈夫张自强也被“人肉”出来,又是一边倒地谴责。一场人间悲剧就这样变成“网络闹剧”。

  医院有无责任

  1月16日,面对中科院理化所官网的公函,北医三院作出情况说明,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关于‘中科院理化所杨女士死亡’有关情况的说明”,内容如下:

  “北医三院产科患者杨女士,34岁,妊娠26+周(自然受孕),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2015年12月28日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胆囊结石等。住院后进行系列检查和专家会诊,经治疗病情相对平稳。2016年1月11日出现胸痛继而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多科室联合抢救无效死亡。我们对杨女士死亡深表遗憾。

  经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多学科专家讨论,初步判断猝死原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尸体解剖所见符合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主动脉夹层初期症状不典型,一旦发生主动脉夹层破裂导致心包压塞,抢救成功率很低,死亡率极高。

  杨女士死亡后,医院非常理解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产科主任、医务处及时与患者家属和单位领导多次沟通,说明病情及抢救经过,并建议尸体解剖查清死亡原因。其后,家属数十人聚集并滞留北医三院产科病房,在病房大声喧哗辱骂,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北医三院正常医疗秩序,对其他孕产妇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经上级主管部门及各级公安机关介入,患者家属离开产科病房,医疗工作秩序得以恢复。”

  北医三院在“情况说明”中表示:“将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构或法院处理解决医疗纠纷。”

  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心外科医生称:“本例中的病人有高血压,胸背部剧烈疼痛,按照急诊胸疼的处理流程,应当排除急性冠状脉综合症、急性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这三个致命疾病。但在妇产科,医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已请相关科室会诊,但并未积极落实相关检查,不能说完全没有瑕疵。”

  虽然家属打砸病房、伤害医生、影响医疗秩序的行为应该严惩,但同时也应该保护和支持家属寻求医疗鉴定的权利;排除对“身份”的芥蒂,对家属的“医闹”行为应该按照法律程序给予严惩;而对医疗行为责任的判定应交由第三方机构,并尽快做出科学鉴定。这样才能让网络舆论恢复理性,给家属走出悲痛的空间。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