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考古≠挖宝:专家呼吁公众看考古少点功利多看文化

2016年03月02日 16:0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2日上午的首都博物馆人头攒动。自去岁秋起就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身份在此公布,同时400多件墓中文物北上京城正式亮相,引来数百记者和众多观众。

  如此盛况,让常年守得住寂寞,自认为“社会边缘人群”的考古专业人员在获得喜悦之余,也有丝丝隐忧——是什么让人们扑向了首博?

  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会员主任王仁湘研究员并没有打算当天去凑个热闹,“这年头,慢点好。”年逾六旬的王仁湘长期致力于考古的大众普及,曾在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上开课说考古。

  对专攻史前考古的他来说,西汉的海昏侯墓并不是他的专长所指,但这个大众关心的考古焦点还是引起了他的关注。从去年底,他开始在微博和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陆续发布了二十多篇名为《围观海昏侯》系列文章,试图从相关器物、文化、刘贺本人以及考古常识等角度来解读这个考古项目。

  “我也是一边看,一边学,一边写,通过我自己的理解把考古推向大众,而不是专家。”他说,“公众关注是好事,但如果只是盯着金锭、火锅、酿酒器,海昏侯就太冤了,还有那么多有价值,承载了重大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比如书简、器物铭文被忽视了,就太可惜了。”

  王仁湘感叹,目前在中国,王侯将相、陵墓财宝还是大众对考古的基本认识,而公众也常将考古与挖宝画等号。

  “说到底还是我们对考古的社会评判价值观出了问题。什么贵重,什么就重要。这种功利的价值观不仅造成了公众对考古的认识误区,我们业内在评判考古发掘的价值也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挖没挖到具体的宝已经成为了行内对考古项目的评价标准之一,这没错,但是过分强调就不合适了。”他说。

  王仁湘同时呼吁,媒体在对海昏侯墓这样的考古项目进行报道时要注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媒体报道是不是也应该注意报道的价值取向呢?那种仅以发掘成果为内容,以火锅、金锭为主题的报道是要向公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考古人员的工作过程,大众不熟悉的考古常识是不是也能报道一下,也能向公众澄清类似于‘考古等于盗墓’的错误认识吧。”

  王仁湘自认为考古是现代社会派人穿越到过去,将历史文化信息科学和尽可能完整地带回。“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知道未来脚下之路。让我们看考古的时候,少点功利心,多看点文化吧。”(记者易凌 袁慧晶)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