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成都市民注册APP遇“强行放贷” 还款无门被罚

2016年06月30日 09:3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5月中旬的一天,成都市民曹先生在上网时无意间看到一款名为“信用钱包”的APP,出于想要了解自己信贷额度的好奇,他在该APP上注册了一个账号。曹先生说:“只需填写个人资料即可完成注册。只是其中有一个要求是,必须要和支付宝的芝麻信用绑定,用信用钱包APP注册的账号绑定工商银行的银行卡,且无任何抵押。”

  注册并绑定银行卡后,曹先生当天就收到了贷款3000元,而当他想还款时,却总是还款失败,由此还产生了逾期罚金约100元。更令曹先生担忧的是,“如果一直不能还款,3个月下来再加上逾期还款追加罚金的计算方式,最终本息就会涨到一万多。”

  市民讲述

  APP上注册账号却被“强行放贷”?

  曹先生告诉记者,在当天绑定银行卡后,信用钱包直接就向自己绑定的银行卡上打了3000元钱。但之前,他并未与公司工作人员有任何交流。曹先生当即与公司客服核实,并称自己没有借钱需求。但客服人员告诉他,“这三千块钱不可以退,必须借”。

  当曹先生质疑对方为何强行借款时,对方表示:“这是公司规定,借款金额是根据账号绑定的芝麻信用等级决定的。”曹先生说,“我考虑到每月50元的还款利息能承受,加之也不想影响我的信用,就按他们规定办了。”

  曹先生说,“在3000元的基准上,该公司要求每个月还需支付利息50元、管理费180元。更无奈的是,这3000元必须分三个月还清,不能一次性还款,还款时长也不能超过三个月,每月规定还本1000元。每月19日为固定还款日,若逾期还款,超过四天则在利息和管理费的基础上再追加还款金额,追加金额不定。”

  屡次还款不成 罚金已超百元

  “到现在为止,我追加的逾期还款金额差不多快一百元了。”从注册到现在,差不多有一个月时间,每月管理费180元加利息50元和逾期罚金100元,再加上每月还1000元本金,曹先生目前已欠该公司1330元。

  令他疑惑的是,现在已经到了每月还款期了,可该公司迟迟未从银行卡里扣钱。“因为对方一直没有扣钱,我打电话给客服人员,客服人员说转售后解决,一到两个工作日内给我答复。但目前已经拖了四天,我没有收到任何相关来电,问题因此迟迟未解决。”

  “我从还款到期日19号开始就每天尝试线上还款,但每次系统显示的都是‘还款失败’。如果一直不能还款,3个月下来再加上逾期还款追加罚金的计算方式,本息会涨到一万多。”曹先生十分担心,“我会不会‘被迫’欠一屁股债?若这3000元还款成功,未来他们还会不会时不时往我卡里打钱,强行放贷给我?”

  公司回应

  绑卡后贷款自动生成 不算强行借贷

  记者在该APP上看到,经过手机号码注册,即可进入“立即申请借款”页面。借款申请需通过“身份验证”,填写“个人信息”后,最后进入“马上领钱”步骤。

  记者随即拨通了公司客服电话。客服人员说,曹先生申请贷款时需提供两份资料:手机云商授权和支付宝授权,通过这两个指标初步对借款人的信用度进行核查。注册受理贷款申请的时间通常为1-3天,“根据大数据挖掘,确定贷款金额。”金额一旦确定,借款人会收到信息告知其具体额度,并在1-5天后收到放款。“换句话说,曹先生是知道自己有3000元贷款额度的。”

  客服人员说,在这之后系统会要求借款人绑定银行卡以供下发贷款。“协议明确规定,一旦确定绑卡信息,就意味着与第三方签署了贷款协议,系统放款自动生成。绑卡前会有一个协议出来,只有当曹先生输入银行卡号,点击同意才会确认,因此不算强行借贷。”

  还可线下还款 不申请不会再收到贷款

  客服人员说,借款人都能在手机APP上明确查看到借款总额,需分几期偿还,且每一期应还多少钱,以及到期还款日等。“系统目前显示曹先生的借款状态为:逾期未还款。“要是之前尝试过还款不成功,现在只能在线下还款了。我们会尽快通知贷后部门与其联络,来电显示会是一个以010 开头的电话呼入。对于逾期未还款扣除的金额不必太担忧,可以与贷后部门协商争取减免。”

  对于曹先生的担忧,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在信用钱包平台上贷款都是单次的,不会无休止地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服务。也就是说,这3000元贷款,曹先生在未来三个月还清,以后只要不再次提出申请都不会再收到贷款了”。

  律师建议

  注销绑定银行卡以免损失扩大

  四川省经济法律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司马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曹先生所遇到的问题,很多方面与“格式合同”欺诈类似。互联网小贷公司通常善于利用“钓鱼消费”的特征,设定“格式合同”,利用消费者对“格式合同”的误区进行欺诈。“曹先生在手机APP上面看到的协议很可能也就是合同的一小部分,并未展示完全”。

  司马向林提醒消费者,在网络上签订协议和合同,一定要避免一知半解,避免双方产生误解。对于曹先生遇到的情况,司马向林建议,为了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可以立即注销与借贷网站绑定的银行卡。他建议消费者,切忌随意点开不知名网站链接、APP等,尽量多找有信用背书的中小型正规银行进行贷款。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思语实习生张倩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