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公共场所急救之困:抢救设备和抢救知识双双匮乏

2016年07月16日 18:26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央广网北京7月16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不久前,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在北京某地铁站内突然晕倒,抢救无效离世;上周,一名20岁的上海女孩在健身房,突然倒地猝死。每到夏季,都是类似公共场所猝死事件的高发期。

  统计显示,每年我国突发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4万人。其中7、8月盛夏时节,因为温度高、气压低,心源性猝死病例会增加两成。尤其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更是危险高发地。通常如果在发病3到5分钟之内及时施救,至少能挽回一半患者的生命。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缺乏急救设备、公众急救意识匮乏,却是我国公共场所急救面临的双重困境。

  在金波出事现场一段2分30秒的视频可以看到,金波倒地后,身旁两位热心乘客曾努力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却无力阻挡死神的脚步。杭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生欧阳侃表示,急救中对金波的胸外按压仅占23秒,影响了急救效果:“没进行最重要的胸外按压,可能是急救技术上比较不合理的地方。”

  我国每年类似突发心脏性猝死病例超过54万人。由于温度高、气压低,夏季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更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地。一个猝死患者心脏停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但倘若能在1分钟内心肺复苏,3到5分钟内电击治疗,有一半甚至四分之三的患者,都能够转危为安。

  欧阳侃表示,这些心脏骤停病人早期有85%出现室颤,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也就是AED除颤最为有效。因此,AED也是公认的突发心源性猝死患者“救命神器”:“它可以自动分析,操作者只要根据语音提示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就行。可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恢复率。”

  在日本,每10万人配有AED 393台,美国198台,数量较少的德国也有17台。这些AED广泛分布在机场、车站、大型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的明显位置,随时准备挽救人生命于分秒之间。然而,我国除了首都机场、奥运体育场馆,以及上海部分地铁站有配备之外,其他公共场所几乎难觅此类“神器”的身影。

  河南郑州某大型商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确有急救箱,但其中仅配备了简单药物:有一些应急的药物,比如酒精、碘伏、速效救心丸。

  当被问到如有顾客突然昏迷,有无心肺复苏的急救设备时,工作人员表示:最主要还是依靠救护车过来。如果真的遇到昏倒的情况,我们就先疏散人群,广播寻找看顾客中有没有医生护士。心肺复苏这种东西需要电击,如果用不好使用者本身也会有一定危险。

  眼下,国内并没有公共场所配备此类急救设备的强制规定;加之每台AED花费都在2万元左右,谁该为这不菲的成本买单?这恐怕是影响不少单位配备该设备的主要阻碍。

  即便有人愿意买单,新的问题仍在出现。在杭州萧山机场问询台左侧,一台由云林公益基金和绿城心血管医院安放的AED,被锁在不锈钢盒子中,长达两年无人问津。曾为推进公共场所安置AED项目四处奔走的绿城心血管医院院长沈法荣说,原本人流密集区是很好的安置点,但无奈即使是免费提供,很多单位仍不愿安装:“他们告诉我,这东西不能随便放。在这个商场,如果发生了,用这个救又没救回来,是不是要怪商场。这件事情在推动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不是一般的。”

  这种顾虑并非偶然。郑州市二七商圈某电影院工作人员也表示,即使是受过急救培训的员工,遇到非常情况,拨打120、保护现场,仍是他们的首选:“急救的话,简单的比如刮伤,我们有医药包。但是涉及心脏病这种重大疾病,还是及时拨打120,保护好现场,你毕竟不是医生,万一帮了倒忙,这个责任谁都负不起。”

  美国心脏学会的报告显示,如果公共场所配有AED,同时现场有受过短训的非专业人员使用,病人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成功率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两倍。

  然而,我国面临的却是急救设备和意识双匮乏的窘境。统计显示,我国每130人中,才有一人接受过现场急救培训;而澳大利亚接近四成的人口,都有基础急救知识。

  事实上,AED的使用非常简单,普通人按照说明,都能操作。河南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张学军认为非常简单,有三个按键,1、2、3,先选择能量,然后按它的要求去放电,不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

  即便使用便捷,路遇突发疾病的陌生人,有多少人会选择亲自施救呢?

  “我会首先拨打120,劝导车辆行人尽量让开,但是自己上去急救的话,这个应该不会。你又不是医生,万一出了什么事,那就说不清了。”

  “像心脏病,或者一些不常见的疾病,如果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去碰触,去移动,可能对他影响会更大,而且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去担这个责任。”

  “不敢动手”、“担心纠纷”,听了上述说法,可想而知哪怕急救设备配备齐全,真正敢于亲自动手施救的陌生人数量,也需画个问号。其实,公众的担忧并非多余。杭州去年曾出台《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规定具备一定急救技能的市民、对危重病人实施紧急现场救护的行为受法律保护。而颁布类似规定的地区,在全国仍属少数。郑州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护士长刘亚杰表示,出台这个条例,更多是一种保护机制,打消人的后顾之忧。至少在这个时期,对于一些非正常事件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实它的最终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有这个意识,同时让不良事件更少,但这是一个过程。

  统计显示,我国每130人中,才有一人接受过现场急救培训;而澳大利亚接近四成的人口,都有基础急救知识。德国更是有“全民救护日”,德国民众在这一天都需要接受基本的急救培训。刘亚杰认为,除了硬件,更需要提高的是普通群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刘亚杰希望给孩子从小就培训急救知识,灌输急救意识。任何事物的发展,包括急救观念、技能培训需要过程,这个需要我们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最后达到一个目的,学习掌握急救知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编辑:高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