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今挂牌 要改变九龙治水顾虑

2016年07月28日 02: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市市政市容委工作人员昨天在大门口的老牌子前合影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今日挂牌

  孙新军主任表示: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顾虑和扯皮

  本报讯(记者 王斌)今天上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正式挂牌。由于市城管委在市市政市容委的基础上设立,这意味着“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这块牌子将告别历史,昨天不少工作人员在大门口的白底黑字牌子前合影。

  据了解,新组建的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被明确为本市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表示,“要改变‘九龙治水’造成的部门顾虑和部门扯皮,通过城市治理体系的改革来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今后,煤、电、气、热、油等能源运行管理将首次实现统筹调度,垃圾回收处理全流程管理,“马路拉锁”现象也将得到缓解。

  能源运行

  煤电油气热全部划归市城管委

  随着市发改委煤炭、电力、能源运行三个部门将划转,新成立的北京市城管委将全面负责煤、电、气、热、能源行业的管理,从而改变了过去“各管一摊”的模式。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市城管委将以原市市政市容委的全部职责为基础,包括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等多部门的部分职能,都将划归市城管委。其中,市发改委的煤炭管理处、电力管理处和经济运行综合处将划归市城管委,能源日常运行管理将更加集中。

  “过去我们只管燃气和供热,不管煤、电和油,但在日常工作中,各种能源却是紧密关联的。这次新组建后,各种能源日常运行监测、调度、协调和供应保障将统筹管理。从效率来说,会有所提高。”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表示,自2010年开始,本市启动了热电气联调联供监控平台,实现三方实时信息沟通和计划无缝对接,平衡严寒期热、电、气各尖峰期能源保障。“今后这个平台要从战时状态变成常态化运转,让相关部门、企业都能够纳入进来,共同参与城市运行保障。”

  新能源利用

  部分灯杆有望承载充电桩功能

  此次调整的一大亮点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被划入到市城管委职能中,有望加速充电桩的建设和推广。

  目前充电桩的管理、建设牵扯到多个部门,存在着“政出多门”的现象。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把这项职责划到市城管委,实现统一管理后,将从标准化、可持续化等方面对充电桩的设计、安装进行规范。

  据透露,全市共有约17万个路灯杆,市城管委正在进行复合路灯杆设计,将集成充电桩、WIFI等功能,实现一杆多用。将来还将对全市17万根路灯杆进行摸底,探索可充电复合路灯杆的推广。

  卫生管理

  绿化带河湖水系卫生纳入考核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过去,城市卫生管理存在内部“红线”,例如道路两侧的景观绿化带、河湖水系边界的卫生均是由主管部门负责,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管理死角。

  此次调整,把原来属于市水务局的河湖周边的环境卫生、市园林绿化局的城市绿化带环境卫生管理全部划归市城管委,实现了全市卫生统筹统管。据透露,在下半年的卫生考核中将把绿化带、河湖水系卫生考核纳入各区评比之中,并在市政府办公会上进行通报。

  另外,新成立的市城管委将统筹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现垃圾的全流程管理,今后包括厨余垃圾、废纸、金属、玻璃、塑料等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利用资源都将统一管理,改变现有垃圾处理格局。

  实现垃圾全流程管理后,市城管委将提速垃圾分类智能化进社区的步伐,同时研究相关经济刺激政策,鼓励回收企业加大回收力度,实现资源最大化循环利用。

  环境建设

  “马路拉锁”现象将被有效遏制

  此次除了市市政市容委进行了重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也更名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虽然只增加了“管理”二字,但是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将带来很大影响,最直观的是,“马路拉锁”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据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介绍,新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将搭建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监督考核于一体的强有力的工作平台,并把供热、燃气、自来水、市政、环卫、绿化等行业的市属国有企业纳入成员单位,对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群策群力,共同决策。

  同时,市城管委还将增加一项新的管理职能,即“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目前地下管廊只有中关村、通州等部分地区正在进行试点。今后,例如新机场等新建区,地下管廊将成为硬性规定。

【编辑:吉翔】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