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三亚海鸥召回”公益项目被指是闹剧 主办方回应

2016年08月01日 06:00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 

  因遭到众多业内专家、网友的质疑,一个名为“三亚海鸥召回行动”的公益项目近日宣布暂停众筹。而聚集了不少专家的泛科学网站果壳网,更刊文怒斥其“三宗罪”,意指该项目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闹剧”。

  鸟类生态专家认为,专家名单里没有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士。而项目发起人则称,此前曾找过鸟类专家,但没人施以援手。

  昨日,作为项目主办方、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孟佳烨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采访。他认为国内对海鸥的研究工作基本为零,专家的说法只停留于书面:“我们亲眼所见的东西和他们(专家)说的不一样。”

  三亚海鸥召回项目

  主办方: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项目内容:通过引种孵化与人工干预繁殖结合,预计在三亚孵化保育成功3000只海鸥

  项目进展:7月24日,44只在青岛人工孵化的海鸥赴三亚安家,26日,首次实现6只成功放飞。但因遭到众多业内专家、网友的质疑,该项目捐款近日暂停。

  成都专家发文质疑

  主办方运送的这些鸥是燕鸥,不但不是海鸥,更没有在海南岛繁殖过。

  “引种是个技术活,主办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专业。”

  主办方在草地上搭建鸟笼饲养燕鸥,“哪里体现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应有的诚意和对野生动物最起码的尊重?”

  ——成都观鸟会副秘书长、鸟类生态学博士朱磊

  成都商报记者 蓝婧 实习生 杜明曦

  失落

  “现在很难见到海鸥” 项目筹款目标近15万

  “三亚海鸥召回项目”到底是什么?

  主办方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下称蓝丝带)官网显示,项目通过引种孵化与人工干预繁殖结合,预计在三亚孵化保育成功3000只海鸥。以三亚的大小洞天景区为项目实施地,建造海鸥繁育中心,人工辅助仿自然设置栖息地,设置网箱,定点投食,进行海鸥引种。

  该项目发起人为国家海洋局退休职工罗九如,她曾在上世纪70年代因工作来过海南岛亲眼看到铺天盖地的海鸥,而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很难见到。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会长孙冬在美国西海岸看到海鸥漫天飞舞场景后,更加坚定在三亚实施召回海鸥项目的决心。

  项目于今年3月12日正式启动,当时名称为“海鸥生态修复项目”。目标是在三亚实现海鸥的育雏、驯化、放飞,以及人工干预繁殖,改善项目实施地的生态环境,对以生态修复方式丰富物种多样性的模式进行探索。

  7月12日,协会对“三亚海鸥召回行动”发起腾讯公益乐捐,目标筹集款项近15万元。7月24日,44只在青岛人工孵化的海鸥赴三亚安家,海鸥生态基地逐渐成型。7月26日,海鸥顺利运抵三亚,并首次实现6只成功放飞。

  但因遭到众多业内专家、网友的质疑,该项目捐款于近日宣布暂停。截至7月25日,共计710人捐款,收到31427.59元。次日,项目公众号的文章均将“海鸥”称谓改为“燕鸥”。

  乱来

  果壳网刊文直指三个硬伤:相当于引入入侵物种

  7月27日,“果壳网/科学人”发表了一篇题为“‘三亚海鸥召回’行动,是善举还是闹剧”的文章。文章参阅了至少20篇国内外论文及4位鸟类学专家意见,从海鸥与鸥类的关系层层分析,指出该项目的三个硬伤:

  1、主办者根本没闹明白自己抓了些什么鸟;

  2、这种“海鸥”真要引入了海南,就相当于引入了入侵物种;

  3、引种是个技术活,主办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专业。

  文章认为,主办方运送的这些鸥是燕鸥,不但不是海鸥,更没有在海南岛繁殖过,只能算是迁徙时途经海南,并质疑三亚现在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从青岛带回的鸟类“安家”。

  文章还指出,“燕鸥并非芦花鸡”,主办方在草地上搭建鸟笼饲养燕鸥,“哪里体现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应有的诚意和对野生动物最起码的尊重?”

  成都商报记者联系到果壳网这篇文章的作者,成都观鸟会副秘书长、鸟类生态学博士朱磊。朱磊表示,海鸥(Larus canus)是鸥科鸥属之下一个特定物种的中文名,而鸥类并非只局限在海边活动,在河流、湖泊这样的淡水湿地中也能见到。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所谓的“海鸥”,并不是真正的海鸥,大多是普通燕鸥,个别是白额燕鸥。

  朱磊称,根据文献记载,截至2010年,海南已知分布约有鸥类14种。其中海鸥只是确定的冬候鸟(冬季从北方迁来越冬者)之一,有过确切的繁殖记录的是黑枕燕鸥、白额燕鸥和大凤头燕鸥,而普通燕鸥,只是迁徙过境的旅鸟。在朱磊看来,这批被蓝丝带运往海南的幼鸟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燕鸥,并没有在海南的已知繁殖记录,只是迁徙时途经海南,“召回”一词无从说起。

  “引种是个技术活,主办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专业。”朱磊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物种的引入,新种群的建立,有其严格的科学规范和规程,但主办方却没有拿出任何相关的科学评估或可行性报告,甚至在项目的专家名单里没有看到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士。

  调查

  项目工程师:常以爱鸟人士身份亮相媒体:只看飞姿就能分辨是什么鸟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于2007年6月1日成立于海南三亚。其会长孙冬,同时也为该项目所在地“三亚大小洞天景区”所属的三亚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目的发起人罗九如,退休前在国家海洋局下的海水淡化所工作。而项目工程师张世平,是目前公开资料显示的、唯一一个有鸟类保护相关经验的人士。

  张世平的公开身份为青岛野生动物救助协会会长,但成都商报记者在青岛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并未查到相关信息。在该协会官方微博上,成都商报记者看到,其在青岛市市北区民政局获得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显示,其登记名称为“青岛市市北区绿色保护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为在社区内开展绿色保护宣传等等。

  张世平此前常以爱鸟人士、民间护鸟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媒体当中。根据半岛都市报报道,张世平“小时候在汉江边长大,一到冬天,就去江边看鸟……时间长了,只看飞姿就能分辨出是什么鸟。”2000年左右他从部队转业在青岛做生意,从事卖车、商城承包等行业,一年收入几十万。但他“注意到鸟的处境变糟糕了,寄希望于买鸟放飞这种简单直接的护鸟方式……只要有时间,就去李村大集上买鸟,最多的一次买14笼子。”

  根据媒体报道,2008年,张世平和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老师李湛等十几位岛城爱心人士一起发起成立了青岛市野生动物救助协会。2013年开始,每年张世平都会以民间护鸟志愿者的身份,自发进山拆鸟网。2015年,张世平才作为法定代表人登记了该协会,但名称未能使用最初与“野生动物救助”相关的词汇。

  回应

  项目发起人:

  团队探索一条新路

  中途停止捐款欠妥

  发起者罗九如今年已81岁,她在给成都商报记者的回复中表示,他们曾经寻找全国的一些鸟类专家加入,但被回复称因海鸥不是重点保护珍稀动物,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最后山东志愿者提供线索后,才找到张世平。而对于蓝丝带的企业背景,罗九如认为,大小洞天景区所属单位作为国有企业,接受小鸟入驻完全出于公益心,履行着社会责任。 罗九如表示,所有手续都是合法办理,也已经承诺该项目的财务会完全公开。罗九如解释称,项目采取众筹的方式,一方面因为蓝丝带是公益组织没有拨款单位,经费都是自筹;另一方面召回海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靠个人资金难以长期坚持;更重要的也想通过捐款,动员公众参与修复生态。

  在罗九如看来,团队在探索一条召回海鸥的新路。但因为一些无端的猜测就中途停止捐款是欠妥的,她要求立即恢复。

  对话主办方

  1

  来源合法吗?

  这是一些被遗弃的鸟蛋

  成都商报记者:燕鸥来源合法吗?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孟佳烨:青岛这么多海鸥,一个窝里面至少就有三四个蛋。如果我们是想去盗鸟蛋,也不可能只是送这么点儿鸟回来。我们并非养殖野生动物,只是进行野生动物的救助。这些(燕鸥)蛋是今年初,几名摄影爱好者在胶州湾湿地拍鸟时,在湿地边缘发现的一些被成年鸟遗弃的鸟蛋。怕鸟蛋被黄鼠狼、老鼠等小动物吃掉,摄影爱好者就将这些鸟蛋小心带回来,交给了张世平,均由他在家中孵化而出。

  我们通过了青岛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检测,办理了异地运输的相关证件。

  2

  怎么看质疑?

  一些专家翻出了 不知道什么年代的资料

  成都商报记者:关于对协会专业性的质疑,您怎么看?

  孟佳烨:我们没有做过鸟类的项目,这是第一次。中国在海鸥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就是零。除了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老师做的无人岛上珍稀物种的一个研究项目比较成规模以外,基本上找不到关于海鸥的调查、繁殖之类的文章或是文献,而且陈水华老师做的实验和我们做的还不太一样。

  据我们一直在三亚的经验,他们说的那些都太书面化了。在海南,尤其是三亚,科学调查一年也不会有一两次,四五年可能才有一次,而且也不是特别严谨的调查。一些专家翻出了不知道什么年代的资料,我也不能说这是错的,但我们亲眼见到的很多东西和他们说的是不一样的。

  成都商报记者:你们的实践经验是怎样的?

  孟佳烨:去年八月,我们就在项目地附近,发现了三四十只燕鸥。三沙出海的渔民说,这种燕鸥在三沙一年四季都能看见。所以我们确定南海这一片区域并非所有的鸟儿都是迁徙性的,很多鸟类一直都在这儿存在。

  以前之所以没发现在这儿繁殖,是因为三亚这种地方根本就没人管。现在知网上也找不到一篇描述海鸥是不是有在这里繁殖的资料,这个领域在全国都是比较空白的一个领域。

  我们相信第一线工作人员的信息才是最可靠的,尤其是在一个长期缺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领域。

  3

  为何要众筹?

  这个项目申请了公益大赛

  成都商报记者: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商业性质?

  孟佳烨:这是一个纯公益的项目。这个项目有一半科研性质,这44只鸟具有实验性质,所以前期是封闭性的。后期可能会申请一些政府相关的资金。但目前还没有申请政府的资金资助,项目的所有花费皆由协会自己垫付,目前已经花费了六七万元。

  另外一方面我们会找愿意或是对这一方面感兴趣的企业来做支持,把科研和企业拉到一块来做,但协议规定,景区、企业不能用这个项目的任何成果或者本身来做经营性的活动。

  发起众筹,是因为这个项目申请了第五届中国慈善公益大赛。比赛要求项目如果想晋级得奖,就必须在晋级以后发起一个众筹活动,作为一个参赛作品,必须尊重人家的规则。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