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川藏线“卫士”20年护路历险记

2016年10月18日 1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 川藏线。中新社发 刘忠俊 摄  

  中新社林芝10月18日电 题:川藏线“卫士”20年护路历险记

  中新社记者 陈韬彬

  川藏公路从开建的那天起,便凿出了两条路,一条是连结“世界屋脊”和四川盆地的天险奇路,一条则是横亘在一代又一代护路人内心深处不敢轻易触碰的“心路”。

  “在抢险保通现场,滑坡、泥石流随时都有再次发生的可能,但战友们没有一个退缩,他们甚至把生命搭进去了,车子没刹住掉河里,推土机连人和机械坠入江中……”谈起这十几年发生在怒江沟里的往事,武警交通二支队五中队操作手白刚并不愿过多提起,“这种事情太多了,不讲了,你们了解一下就好。”

  今年10月18日,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道路养护部队武警交通二支队上勤川藏公路20周年。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川藏线是川西和藏东南地区生产生活和战备物资运输的唯一陆上通道,被称为“国防大动脉”、“旅游黄金线”。

  记者近日从西藏林芝出发,一路探访该支队负责养护保通的西藏境内(林芝至金沙江大桥)782.5公里路段,这也是整个川藏线海拔最高、灾害最多、路况最险的路段,沿线有400多公里穿行在悬崖绝壁上,100多公里处于“天上无飞鸟、地上无水草”的无人区,雪崩、泥石流、塌方平均每年300多次,被称为“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书”。

  白刚所在的五中队担负着有着“死人沟”之称的怒江上游怒江沟段的养护,这里是川藏线九大险段之一。

  “怒江沟属于土石堆积体,‘风吹石头跑’,一下雨就易发生泥石流。”五中队操作班吴天华告诉中新社记者,2005年的夏季,他在抢险中驾驶的装载机后部被巨大的滚石砸裂;而2009年,一位从成都自驾而来的父亲带着孩子从泥石流中爬出,向他求救。

  怒江沟往前便要翻越著名的“天路72拐”。“十几年前还是土路时,车都开得慢,事故较少。现在通柏油路了,速度快了,反而事故多了。这几年我们中队大力整治路况和防护设施,事故又少了,现在人的安全意识也更强了。”驻守在此13年的四中队驾驶员曹江说。

  记者在从“天路72拐”接近山顶的“老虎嘴”等两处看到了警示标语牌,上面写道:此处死亡13人、16人,请谨慎驾驶。意在提醒过往司机该处为事故多发段。

  “天路72拐”继续往前则要爬升5008米的东达山,再过澜沧江至觉巴山,最后到芒康县金沙江大桥,与四川隔江相望。

  “沿线9个中队养护路段的情况不同,不是高海拔就是险点、灾害多发段,每个战士也都能讲出一大段惊险壮阔的故事。”武警二支队宣传保卫股股长陈荣军说。

  此前,林芝波密著名的“通麦天险”段,已随着今年4月“六桥五遂”的通车完全“脱险”。

  在路过川藏线9大险段之一的波密牛踏沟段时,陈荣军小心翼翼地将三根香烟插在三个橘子中间,点燃,青烟在奔腾的江水旁慢慢升起。“每次路过我们都会点上三根烟,以祭奠在此抢险牺牲的三名战友。”

  据介绍,武警二支队养护的该路段在1996年以前,年平均断通达180天之久,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如今,经过几代官兵20年的努力,川藏公路路况已明显改善,不仅实现了全年通车,还创造了连续19年冬季无断通。

  “当兵嘛,过去是炸碉堡、堵枪眼,和平年代就应该抢险保通,奋战在第一线。”白刚说,作为和平时期的交通兵,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20年前,组建初期的武警二支队机械化程度低,更多的是依靠人力抢险保通。如今大型机械化早已普及,这支交通“铁军”在养护好路段的同时,将更积极地担负起应急救援“国家队”的重任。此前该支队曾两次跨境对中尼公路进行抢通救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