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寒潮话题火热:和冷空气有何不同?与拉尼娜有关?

2016年11月25日 11:42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参与互动 

    资料图。邓凯 摄  

  11月20日至24日,寒潮天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面对这股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多地迎来降雪。2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

  根据百度指数,近一周时间,“寒潮”的搜索量同比上涨93%,环比上涨169%;“初雪”的搜索量同比上涨116%,环比上涨443%。寒潮话题火热度一路走高,它引发了老百姓的哪些关注呢?

  关键词:冷空气

  ■在预报员眼中,寒潮和普通冷空气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又是如何预报的呢?

  这一周,“冷”占据了市民话题排行榜,气温骤降,寒风刺骨,它比一般冷空气更为猛烈。

  寒潮是强冷空气向南侵袭的天气过程。首先要有冷空气积聚,其次要有寒潮暴发的必要条件。冷空气在高空图上表现为一个冷中心,相应地面图上有强冷高压与之配合。

  普通民众可以将其对应为天气图上的“圈”,配合上典型的大气环流形式,对其进行判断。这个反映冷高压的“圈”数值越大越高,说明空气压力越大,积聚的冷空气就越多。

  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3.25毫巴,而在11月20日8时,此次冷空气地面高压最大值已经达到1060毫巴。中央气象台预报员陶亦为说:“一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地面高压有时只有1040毫巴左右,1060毫巴足以引起预报员的高度重视了。”一些弱冷空气在到达秦岭等地时,会被高山阻挡,翻不过去,或者难与南方暖空气抗衡,便很少影响我国南方。不过,也有些非常强的冷空气,高压值甚至达到1080毫巴。它们可影响我国大部地区,甚至能够跨越我国大陆移动到海上,和暖空气交融,慢慢消散。

  如今,预报员已经基于数值模式对寒潮进行预报。陶亦为说,数值预报能够把握降温趋势,预报员则参考天气图,综合考虑地形、城市热岛等多种因素,订正出具体降温数据。

  关键词:“世纪寒潮”

  ■一夜入冬的剧烈降温是否意味着这股寒潮和年初“世纪寒潮”一样猛烈呢?

  本轮寒潮让很多人想起今年初那场使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2个气象站跌破最低气温历史极值的“BOSS级世纪寒潮”。

  说到年初的“世纪寒潮”,不得不提到北极涡旋。它汲取地球寒气,一般盘踞北极,不轻易南下。而其他冷空气或者达到寒潮级别的强冷空气,大多都是北极涡旋甩出来的“虾兵蟹将”。

  今年初,强盛的暖湿气流先是鸠占鹊巢,霸占北极,使北极点的气温甚至上升到0℃以上。北极涡旋便被这股暖流赶出极地,被迫迁居西伯利亚,随后又在两路暖流的“夹击”下,继续南下。北极涡旋“亲自出动”,因此也被冠以“BOSS级”的称号。而这种现象在历史上都很罕见,近30年来只有1991年寒潮可以与之相比。

  “本轮寒潮发生时,北极涡旋依然盘踞在北极,只是被‘甩’出来的一股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陶亦为说,从天气形势看,此轮寒潮不及年初的“世纪寒潮”,但当前仍处于秋冬转换季节,我国多地气温还处于较暖阶段,剧烈的降温更容易让人感到寒冷。

  截至22日的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气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最高气温普遍降幅在2℃至6℃之间,尤其是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中南部一带,降温的感觉比较明显,普遍达到了6℃至10℃,甚至有些地区一日之内降温幅度超过了20℃。12个省会级城市的最高气温创新低,20个省会级城市最低气温创新低。

  关键词:拉尼娜

  ■多地气温创今年入秋以来新低,这会与拉尼娜有关吗?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距平为-0.8℃,拉尼娜状态较9月增强。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现状以及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状态将继续维持,2016/2017年冬季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海温直接影响热带大气,进而还会波及到中高纬地区。拉尼娜虽然发生在距离我国遥远的中东太平洋,但它通过大气环流的遥相关成为影响中国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解释,对我国冬季而言,拉尼娜更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但一次寒潮的发生更多是与极地冷空气向东亚暴发的程度有关,不能将其和拉尼娜进行直接对应。

  不过,鉴于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巨大影响,它们已经成为气候预测的重要因子,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一项参考依据。根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9次拉尼娜事件中有6次冬季偏冷,3次偏暖。这也让很多人猜测,今冬是否会偏冷。

  王永光认为,整个冬季是否偏冷,最主要的还是受北极冷空气影响,这和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中高纬度环流演变直接相关。同时,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常常是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仅通过拉尼娜就断言一定会使某个地区的气候发生某种特定的异常。

  关键词:气候变暖

  ■今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但暖事件中为何仍有高调的“冷插曲”?

  曾有气象学家统计了上世纪后半叶的寒潮变化。我国华南地区的寒潮在20世纪50年代最为频繁,6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少。从强度来看,60年代寒潮活动最强,70年代次之,80年代寒潮活动减弱。而这与6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冬季温度逐步升高的趋势有密切联系;北方部分地区寒潮也有相同的特征。

  每遇寒潮,都有人质疑气候变暖是否趋缓或停滞。其实,冷事件频发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极端事件增加,但局地冷事件并不能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WMO)称,今年的温度将超过2015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随着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在季节尺度上,大部分陆地区域的极端暖事件将增多,极端冷事件将减少。很可能的是,热浪发生的频率更高,时间更长。偶尔仍会发生冷冬极端事件。

  的确,极端冷事件充分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特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目前的气候变暖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中下层,高层大气(平流层)是变冷的,总体能量需要平衡,上下大气运动加剧,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气候变暖之后,赤道与两极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变暖使得冰川大范围融化,而冰川的融化又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得极地和极地外围有的热量平衡关系被打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气的不稳定性。在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下,大气环流易发生异常。

【编辑:刘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