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徽传统旧书店落寞 呼唤“文化摆渡人”

2016年11月28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合肥11月28日电 题:安徽传统旧书店落寞 呼唤“文化摆渡人”

  作者 张俊

  老旧的居民楼,狭窄的门店,在安徽合肥有一家名叫“增知”的旧书店。20年来,店主朱传国和妻子陈桂霞以“文化摆渡人”的方式,坚守着这座城市里最后的“心灵驿站”。

  朱传国原本是一名普通的下岗职工,因为喜欢阅读,四处淘旧书,便拉着妻子一同开了“增知旧书店”,以此谋生。“读书是人类最直接,最廉价的获得智慧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才能感觉到我们身心如此的轻松。”朱传国说,“以书会友”是他一生最大的收获。

  旧书店朴素甚至有些简陋,但这并不妨碍爱书的人在此淘书,从店门到屋角,从脚下到书柜,朱传国收藏了包括民国时期的旧籍珍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科文艺著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种画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外名著等在内的几万册书籍。

  然而,随着网络和电子书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书店的市场正逐渐萎缩,增知旧书店的生意可想而知,仅够朱传国和妻子维持生计。2015年的春节,增知旧书店关门了,朱传国身患癌症,病情恶化,迫不得已暂时歇业。后在爱书人的帮助下,旧书店重新开业,但书店的经营仍然岌岌可危。

  “人生短暂,还不如一本旧书漂泊的时间长。”这是朱传国大病之后的人生感悟,朱传国将这些人生感悟和旧书经营的往事写成了一本书《最后的旧书店》。媒体人章玉政在看完书稿后表示,朱传国和旧书店为这座城市留下的不仅仅是关于旧书市场的变迁记录,而更多是唤起人们对于阅读、对于文化乃至对于人生价值的尊重与反思。

  事实上,近年来,诸如增知旧书店这样的传统业态正逐渐落寞,第三极、风入松等倒闭的民营书店接连不断。据中国新闻出版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古旧书店总数仅为36家,其中四分之一的省份没有古旧书店,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份仅在省会城市有一家古旧书门市部,增知旧书店是合肥市唯一的一家旧书店。

  旧书店艰难生存的背后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旧书业态的不景气,另一方面也是古旧书业后继乏人。以旧书鉴定为例,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才能积累经验。朱传国说,他在旧书收藏时要看“品相”、出版社和作者,同时还要考虑存世量多寡、版本、印数和出版年代等。再加上古旧书的货源和营销,真正能掌握的人并不多。

  与旧书店业态日益衰落形成对比的是网络购书的火热,合肥市民陈冉就建议,能否把旧书店搬到网络上,利用网络购书的快捷方便来带动旧书店的发展。对此,媒体人陈展鹏表示,网络书店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很多旧书买家来说,通过摩挲着发黄的书页来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温馨,是网络购书无法实现的。旧书店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帮扶”和“信仰”,还需要在多元经营领域不断探索,未来任重而道远。

  朱传国的儿子朱成龙在谈到书店的未来发展时表示,增知旧书店是洗涤心灵的一个场所,今后会一如既往地开下去,做这座城市的“文化摆渡人”。(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