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模范生”自出新难题 浙江养老探路“质量提升”

2017年01月02日 17: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杭州1月2日电 (方堃)67岁的冯培祥在浙江乌镇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想过自己的晚年生活竟能如此现代化。前些天,冯培祥突然觉得身体有些不适,赶快叫老伴拿出一台名为“按护宝”的仪器,测量血压和血糖。测得的数据实时共享给几公里外的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上提出建议:“平台上显示的健康数据有点异常,您应该过来检查一下。”当天下午,在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视频连线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神经科专家童琳,为冯培祥及时进行了诊治。

  浙江乌镇的居家智慧养老新体系,正在改变着这里约1.5万名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方式。同样,这种改变每天都在浙江大地上演,“乌镇模式”只是该省在居家智慧养老领域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浙江这个中国最先“白头”的省份里,平均每5个人中就含有1个老年人,这个中国老龄化的“先头部队”不仅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发展水平都已高出中国平均水平,还荣登中国老年人政策进步指数排名榜首。

  “离家不离村、离家不离社、离家不离亲,这种原居安养的形式是浙江今后希望看到的养老新格局。”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苏长聪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展望了浙江在“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工作的“小目标”——居家养老探路“质量提升”。

  养老服务“模范生”给自己出“新难题”

  “过去我们的着力点主要是机构设施数量的叠加,出现了供给无效的问题。提升服务内涵,提供精准服务,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琢磨的难点。”面对“小目标”,苏长聪一针见血。

  早在1987年,浙江省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整整提前中国13年。这个最早面临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省份在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一直是中国的“模范生”。据悉,“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共投入养老服务建设资金179亿元人民币,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5.9万张,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92万个,老年食堂1万余家。

  这串数字的背后是浙江提前完成了“9732”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浙江全省老年人中有97%享受居家服务,3%享受机构服务;同时,有不少于2%的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由政府购买服务。“预计到今年底,浙江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床位数达38张,享受助餐服务的老人达到130万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地区。”苏长聪表示,至2016年底,浙江90%的县(市、区)覆盖各类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然而,仅仅实现“覆盖”是不够的。目前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还仅仅停留在一般性服务老人需求,比如生活服务、康复和照顾需求,其实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专业服务,如学习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健康康复、成长需求、临终关怀等“精细化”服务,还有很多路要走。

  结合现状,浙江这个早早完成考核的“模范生”也想要给自己出一些“新难题”——率先构建起“9643”养老服务格局,即到2020年,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苏长聪告诉记者,老年人的刚性需求与非刚性需求要分离开来,浙江养老服务最大的痛点在于服务项目、方式还比较粗放,要精准的服务。

  拉高标杆从“物”的服务到“人”的服务

  “饭菜可口,一天两顿只需2元钱,比自己家里烧还要实惠。”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晚田畈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食堂,89岁的池金烈老人享用着一荤一素一汤,开心写在脸上。如今,该村20多名老人每天不出村子,一天花上2元钱就能吃上两顿热饭热菜。

  苏长聪说,使老人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建设以老年人为中心、遵循老年人意愿的服务体系就是当下的“刚性需求”。

  据悉,当下中国的养老机构,普遍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一方面公众对养老机构存有“入住难”“一床难求”的印象,另一方面却是养老机构全国平均空置率达48%的现实,“冰火两重天”折射出当前我国养老机构面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这种“失衡”就是因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现在不少养老机构建在郊区,地处偏远,很多老人不愿去,他们习惯待在熟悉的环境中,喜欢住在有人气的地方。“所以说要遵循老年人的意愿,真正改善养老服务,应该将重点放在居家养老上。”苏长聪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有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机构9000多家,每年服务老年人超过290万人次。在“居家养老”上,浙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浙江拉高标杆寻找“短板”,着力于从“物”的服务到“人”的服务。

  温暖怡人的午后阳光洒进杭州福利院7楼玻璃房,在歌曲《甜蜜蜜》的伴奏下,83岁的赵秋英老人和舞伴“阿铁”缓慢地移动舞步,“阿铁”身高80厘米,体重15公斤,是一台专门为养老服务设计的智能机器人。

  自从阿铁来了,福利院就笑声不断。“哎哟,你看,它还会点头呢!”“我们每天吃什么药,它真的都知道?”“还是个‘点唱机’,京剧越剧都会唱啊……”

  陪伴机器人的出现,正是浙江养老服务向“精细化”迈进的体现。

  “养老服务不仅是吃饱、穿暖,更要帮助老人满足因身体机能衰退无法独立完成的生活功能需求,关注心理、精神需求。”苏长聪表示,浙江鼓励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养老机构服务到“人”。

  扩大普惠从“盆景”到“风景”

  “现在是毛好毛好(杭州话,即‘很好很好’)了,居住条件好了,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好了,我们老人家每天精神头都好多了。”杭州市上城区馒头山社区老居民郝素琴乐呵呵地晒着自己的幸福,“以前是熬日子,现在过出生活情趣了。”

  老年人,无论古今中外,都应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服务、有尊严或者优雅的老去,这是人类的追求,这也是浙江对“居家养老”的追求。

  住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鲁奶奶是一位86岁的独居孤寡老人,可她很幸运。“我是独居不独,孤寡不寡,社区对我的关心,很周到,每个月有补贴,还有人免费帮我做家务。我生病了,有人会开车送我去医院,还有人常常来看我。”鲁奶奶政府给她每月16小时的免费上门照护服务、50元高龄津贴,还有每年100元的服务(体验)券,可以用于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理发等。

  在浙江,像鲁奶奶这样,全方位享受着政府无所不在的养老服务的老人,数量庞大。这些,都源于浙江日臻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服务网络。14个省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医养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智慧养老社区试点单位……在浙江省改革试点的推动下,该省创制了一大批养老服务业政策措施,一些创新举措得以实施推广。

  尽管硕果累累,但苏长聪认为,这些成绩还只是浙江居家养老服务的“盆景”“杭州、宁波、嘉兴等城市养老服务都做得比较好,从点上来说,浙江现在‘盆景’确实是不少,但是我们要把‘盆景’变成‘风景’,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在这条“扩大普惠”的道路上,浙江率先全国试点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保险,解决居家养老“意外情况”的后顾之忧;探索“专业老年食堂+区域集中配送”的新型方式,解决老年人的用餐问题;推进养老服务“机器人+”,提高老年人生活智慧化水平……

  近年,浙江还在试水“喘息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由机构或上门提供每年总量5天-30天的临时性替代照护服务。目的是让长期处于照护压力而身心疲惫或精神压抑的家属,得到‘喘息’机会。”

  苏长聪表示,致力于完成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这个“小目标”,接下来浙江将进一步提升托底型养老,扩大普惠型养老,推动产业化养老,发展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