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江西700年“城南龙灯”: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

2017年01月25日 16: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南昌1月25日电 题:探访江西700年“城南龙灯”: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

  中新社记者 苏路程

  临近春节,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南龙灯”传承人史克滨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接待到厂的客户,史克滨还要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邮件,安排快递邮寄漂洋过海的龙灯。

  700多年前,史克滨所在的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村就有舞龙灯历史。由于文化底蕴深厚,10年前,“城南龙灯”被列为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不同,“城南龙灯”没有被圈束起来,相反,“城南龙灯”的传承人靠祖传的扎龙灯手艺,制作并创作出的“中国龙”蜚声国内外。

  24日,中国传统春节前夕,中新社记者在“城南龙灯”生产基地看到,一个500余平方米的厂房内摆满了各式各样已制作好的龙头、龙尾、龙身、龙珠。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或缝制背鳍、龙衣,或装饰龙身,或赶制龙头。

  “一条龙灯包括龙珠、龙头、龙身、龙尾,有一百多道工序。”史克滨告诉中新社记者,为保证龙灯的结构设计合理、重心匀称、龙身轻巧、组装方便、结实耐用,缝制龙尾、龙衣,搭制龙架等每道工序都要细致、认真。

  67岁刘阿婆是史克滨的邻居,也是基地的老员工。早些年,刘阿婆可以独自一人制作一条“龙”。随着销量的增加和技术的改进,基地已采取分工制作的模式,刘阿婆现专门负责给“龙尾”缝制漂亮的“外衣”。

  因常年与针线、剪刀、竹子、钢丝打交道,刘阿婆粗糙的手掌上布满了老茧。对“龙”颇有研究的刘阿婆告诉记者,龙尾的骨架要用钢丝捆绑扎实,龙衣的颜色要喜庆,线头要平整没有缺口,“整条龙都是我们手工制作的,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针一线都非常用心。”

  “龙是中国人的吉祥物。每临元宵、春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都喜欢舞龙,祈祷来年的平安、收获。”看准龙灯市场后,史克滨一边创新龙灯的制作方法,一边建立“城南龙灯”官方网站,尝试通过网络销售。

  这两个创新举措使“城南龙灯”不但受到国内民众的青睐,也俘获不少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粉丝”。

  看着“城南龙灯”与外国客户的合影,史克滨自豪地笑着说,这些年,随着华人移民范围的拓展,龙的“粉丝”也扩散到世界各地,“我自己没去过几个国家,但龙灯却早已游遍世界五大洲。”

  为让“城南龙灯”站稳海外市场,史克滨带领研发团队成员不断更换设计、创新服务、改进运输方式。如今,龙灯安装了LED节能灯,代替了蜡烛,能喷出七种漂亮的烟火;特制的“龙身”可以随时拆卸、便于运输,可以重复利用。

  “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龙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途径。”史克滨称,未来,他会不断改进龙灯的制作工艺,使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结合,让中国的龙文化能走得更远。(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