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宁城建向“下”看:让市民不再“看海”

2017年06月12日 10: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南宁城建向“下”看:让市民不再“看海”
    南宁城市景观一角(资料图)。 段柳建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南宁城建向“下”看:让市民不再“看海”

  中新社南宁6月12日电 题:南宁城建向“下”看:让市民不再“看海”

  中新社记者 杨陈 黄艳梅

  “看海”是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市政设计院高级工程师秦德全对南宁这座城市的记忆之一。“从我家到公司要穿过一个地道口,前几年每逢雨季动辄积水三四十厘米。”

  “但这两年已开始有明显改善。”秦德全说,他上班的途中已经不再经常去“看海”。工作中,广西多地政府部门也开始就海绵城市建设向秦德全所在公司咨询,他本人也因拥有技术专长而成为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的参与者。

  “中国城市‘看海’,归根结底是因为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顾地上不顾地下。”秦德全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秦德全在广西南宁打拼已有15年时间,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及海绵城市设计等相关工作。南宁市葛村路延长线铁路桥涵洞是当地“有名”的内涝点,家住附近的梁一鸣告诉记者,该处逢雨必涝,涵洞内的积水最深可达2米,“曾经还有行人溺亡,车辆强行涉水通过导致熄火的也不少。”让梁先生欣慰的是,今年以来,由于政府加大了附近路段的监控警示和积水抽排力度,内涝情况已得到大幅缓解。

  南宁市民韦云民也同样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我们每天都会到南湖边散步,以前一场大雨过后,步道的积水有时两天都散不去。现在即使雨势较大,半小时后路面也都干了。”

  这一切变化要归功于南宁市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据南宁市海绵水城办副主任彭奠安介绍,2015年4月,南宁成为中国第一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之一,自那之后,当地已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人民币,实施了100多项海绵化改造项目,覆盖了水生态修复、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和排水管网六大类型。

  “通过上述改造,南宁市的易涝点数量已明显减少”,彭奠安介绍,当地市区易涝点已由2015年的29处减少至2016年的15处。“按照广西制定的城市内涝防治工作方案,全区还将全面开展易涝隐患点整治、排水管渠和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到2020年将全部消除现有内涝点。”

  广西水协会会长杨建劳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今年5月下旬,由中国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开展的2016年度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绩效评价中,南宁市位列前三甲。

  如今的南宁在往空中发展的同时,也在往地“下”看。位于南宁市区的那考河,昔日是臭水沟,如今已华丽“变身”为湿地公园。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怀波表示,那考河整治项目是中国国内首个实施并投入运营的城市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的PPP项目。“那考河河道长6公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污水得到处理,水生态获得修复,项目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获得了附近居民点赞。”

  秦德全表示,要消除内涝,最重要的还应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目前南宁市市区防涝预警监控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除工程防治外,预警防治可有效保障内涝情况尽在掌控之中。”(完)

【编辑:于晓】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