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堪称全民奥数的中国 为何连续三年让冠军旁落

2017年08月04日 14:37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就在不久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2017年第5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中国队以团体总分第二的成绩,屈居亚军。

  实际上,这已经是中国连续第三年没拿到国际奥数比赛的冠军了。前年、去年的冠军都是美国,去年中国队排在韩国之后,只拿到第三名。

  在很多印象中,中国人在各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实力一直很强,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信息学,每年都会捧回许多金牌。奥数就更不用说了,在堪称“全民奥数”的背景下,我们的学生数学成绩出色是理所当然。就连普通人也觉得自己有资格嘲笑欧美人,“逛个菜场还要摁计算机”。

  鉴于以往我们在国际奥数比赛方面辉煌的成绩,大家在惊叹韩国队成为最大的黑马时,也在为中国队成绩下滑感到疑惑。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全国奥数,到底在学什么?

  曾14次捧回团体冠军的中国队

  最近连续三年无缘夺魁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史上,中国队的战绩十分耀眼。我们统计了从1997年开始的最近21年的成绩,中国队共参赛20次,一共拿了14次团体冠军。其中,从1997年-2006年,中国队9次参赛,夺得团体第一名8次,第二名1次;在2007-2011年的五年间,夺得4次团体第一名;2012年以后,中国只拿过两回冠军。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中国队连续三年让国际奥数竞赛的冠军旁落。

  想当年,中国队不拿冠军才是新闻,现在学奥数的孩子越来越多,为什么反而在国际赛场上成绩有所下滑呢?

  杭师大附中校长蔡小雄,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带了十几年竞赛,也是一位优秀奥数选手的爸爸——他的儿子小蔡高一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二等奖;高二获得一等奖;高三获一等奖并入选省队,参加全国冬令营决赛拿了金牌。

  蔡小雄的观点是,中国队最辉煌的战绩是2000年至2010年,近几年没拿第一,不是我们退步了,而是人家进步了。

  “像近年国际奥数成绩抢眼的美国、韩国,基础教育本来就不弱,他们的学生课外也学了很多相关的竞赛知识。”他分析说。

  拿不到第一未尝不是好事

  我们的奥数学习太功利

  “除了外部原因,近年国际比赛题型风格的变化、竞赛学生保送政策的调整、国家队队员选拔方式的改变(原来考10次,现在仅考6次)等,对中国队的成绩也多少有点影响。”蔡小雄说,“其实,暂时没第一,未尝不是好事,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竞赛培训体制是否完善,选才方式是否科学,育人目标是否准确。”

  在他看来,真正的数学竞赛是用低位的知识解决高端的问题,这样的数学才有利于思维培养。比如,小学奥数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用算术方法解题是奥数,用方程组解就不是。

  他说,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奥数,从应试的角度甚至功利的角度看,属于超前学习,多刷题肯定对提高成绩有帮助。但奥数并不适合所有人,人群的5%最多了,所以学的人越多,并不等于出成绩的人越多。有些孩子连课都听不太懂,被家长硬逼着去学,真不应该。

  另外,单纯从出成绩来说,拿金牌需要好苗子,更需要好教练。中国的奥数教练队伍目前处于新老更替期,近年来很多当初摘金夺银的高手正加入教练队伍,走过这一段,相信会好起来。

  杭州数学特级教师施储所带的学生中,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拿竞赛金牌的。在他看来,造成这种普通人理解上的反差,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参与人数多,也不能算“全民奥数”,因为上奥数培训班的绝大部分以升学为目的,多是应试,不是锻炼思维。而像美国教育,就是让数学好的学生更拔尖,让不爱数学的打基础,是真正的提升能力。

  二是国际竞赛大家都在伯仲之间,有一定运气成分。之前我们屡屡得第一也没啥好骄傲的。我们的参赛队伍是通过层层选拔诞生的,集训几个月后才参赛;其他国家有的只是从一个学校选四五个人,或在比赛前一个月才来组队。

  施储说,目前国内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高中,参加竞赛都是功利性的,并不真正是为了兴趣。“我外孙才读幼儿园,就有培训机构找上门给他做数学能力测试,让他参与培训,也不管孩子到底有没有兴趣。”

  他认为,现在小学、初中所谓的“奥数”,并不是真正的奥数,只有高中阶段的数学竞赛才是跟国际接轨的“奥数”。此外,小学生参加所谓的“奥数培训”,不过是为了热点民办初中的自主招生;有些高中生参加竞赛也是为了争取名牌大学的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现在很多大学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里面的题目,没有经过竞赛的训练根本做不好。这些孩子学奥数,是利益驱动,而真正因为兴趣而学奥数的并不多。

  “当然,初中生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参加一些竞赛,这能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受益终身。”施储说。

  参加过奥数竞赛的学生说

  成绩好坏跟是否提前学并无关系

  而在一些优秀的奥数选手看来,奥数是否需要提前学,和最终取得的成绩,并无直接联系,所以现在学奥数的孩子再多,也不代表将来优秀的选手就一定多。

  拿过两回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的小蔡,念小学和初中时都没上过奥数培训班。“小学四年级开始,我自学过一些小学奥数教程,因为对数学比较感兴趣,还自学了一些初中数学内容,但也仅限于自学。”他说。

  读初中的时候,小蔡接触到了信息学,很感兴趣,所以整个初中阶段几乎没再接触过与奥数相关的内容,只是自学了高中数学课程。

  “高中进了重高实验班后,看人家报竞赛,我也报了。我喜欢数学,而且因为爸爸当过奥数教练的缘故,家里数学竞赛书很多,所以报了数学。”小蔡说,“参加数学竞赛很有挑战,很辛苦,没兴趣很难坚持到最后,但玩好竞赛也确实是一件很有乐趣、很幸福的事。我觉得数学竞赛更像是武功高手的内功心法,不直接显露功用却奥妙无穷。”

  因为对数学感兴趣才学奥数的小蔡,后来报考北大,填的第一志愿就是数学科学学院。

  同样拿过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的郑同学,今年刚被一所顶尖名校的数学系录取。他的奥数生涯,起源于小学时课堂上老师的“每日一题”,最初也是纯自学。直到高中,才算正式加入奥数阵营。

  “参加数学竞赛,是因为我真的喜欢数学,所以今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也选了数学专业。”他说,“竞赛取得的荣誉固然值得骄傲,但数学竞赛真正吸引我的是能在更高的平台看数学知识。站得越高,看数学越有魅力。”

  在谈到中国队近几年发挥不如以前出色时,小郑分析,除了其他国家越来越重视这项竞赛并加大投入,现在国内对于奥数的功利性需求对总体竞赛水平产生影响。

  他说:“高中竞赛本身是非常花时间的,尤其是在想取得成绩的情况下。我正式参加高中联赛后,晚自习、放学后和周末的课余时间都被大量占用,还会影响到正常上课时间。可以说,竞赛成绩和高考成绩已成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而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已然是竞赛圈内的常态。而随着近年来竞赛类保送生政策的收紧,在考取名校的功利性考量下,不少学生选择退出竞赛,回归高考,有潜力的优秀选手也在流失。

  本报记者 沈蒙和

  本报通讯员 钟天逸

【编辑:张燕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