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百年老首钢优雅转身 建单板大跳台或成冬奥标志景观

2017年09月23日 15:00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百年老首钢优雅转身建单板大跳台或成冬奥标志景观
    老首钢园区既有湖光山色,也有朱红楼阁,水波之上还将建成4座冬奥会冰雪训练馆。

  百年老首钢,转身为何如此优雅?

  “湖山冰玉明,楼阁丹青焕。”

  今天的首钢园区就像赵蕃笔下的这句诗,既有湖光山色,也有朱红楼阁;水波之上,4座冰雪训练馆正在如火如荼地规划建设中,即将叙写一段与“冬奥”结缘的冰雪传奇。

  早在2010年,为使首都迎来更多蓝天,首钢北京地区钢铁主流程便实施停产。历史性的停产为这座有着百年积淀的老园区画出了一串问号:厂内丰厚的工业资源,该留存,还是该拆除?没有了钢铁锻造之声,那些贮水池、冷却塔以及30米高的筒料仓,是否还有用武之地?老厂区又如何在铭记自身成长缩影的同时,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记者探访发现,如今的首钢园区,已用一幅新旧交融的景象交出了答卷。

  三汪贮水池

  建单板大跳台 或成冬奥标志景观

  “‘老’半厂山水锦花池,十里钢城碧云天。”这里的“水”,说的是首钢园区内的群明湖。

  群明湖始建于1943年3月,为配合将来炼铁炼钢生产,厂区又于1993年修建了第二、第三贮水池,即首钢高炉工业循环水池。两年后,水池景观建设竣工,并将原湖及第二、三贮水池统称为“群明湖”。

  为了寻找这片湖光景色,记者骑单车沿长安街西延线右拐至晾水池东路,再骑不到10分钟,就发现了“群明生辉”的牌匾,牌匾身后便是那一整片蔚蓝。正巧,一位身穿蓝色制服的老首钢员工路过这里,向记者描述了群明湖的“前世今生”。

  “你看到那炼铁的高炉了吗?”老员工挥手一指说道:“我们要用循环水为它降温啊,怎么贮存循环水呢?这就有了咱们眼前这片池子。也是这个原因,那时候这里常热气腾腾,好多野鸭子来这过冬,还记得湖里那一片一片洁白,都是野鸭子在扑棱翅膀。”

  园区停产后,水温降低,遇冷结冰,冬日野鸭不再光顾。不过,群明湖的故事就此并没结束。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将在此上演——这里将成为2022年冬奥会单板大跳台选址地的组成部分。记者在现场看到,湖畔的冷却塔上已经有工人在紧张地施工,那里便是跳台本身;另一侧,一座彩色的大看台已经建成,与冷却塔隔湖相望。而群明湖水波荡漾,绿树环绕,成为连接大跳台与观众看台的流动一景。

  就在上个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此考察时,便对大跳台设计方案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据记者了解,如果国际奥委会同意这个方案,该场地及周边设施在冬奥会后也将得到充分利用,定期举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比赛,为专业运动员提供训练场地,并作为冬奥标志性景观,对公众开放。

  七座圆筒料仓

  首批搬迁改造 冬奥组委进驻

  如本来用作储存矿料的筒仓与料仓,也在保留原貌的同时,发生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记者在首钢园区的北端、阜石路高架桥广宁村段附近,找到了正在叮当作响的“西十筒仓”区域。一名戴着施工帽的工人正在筒仓旁一座大楼下进行指挥,他的影子斜铺在地上,被老园区内强烈的太阳光线拉成一条“地缝”。在他的斜后方,6座身高30米的圆筒料仓,仍然包裹着写满年代感的混凝土色,玻璃幕墙和观光梯点缀其中,折射出棱角分明的现代感。筒仓表面那些或圆或方的孔洞,则像跳跃的阳光般,呈现出现代设计的灵动。原本上下贯通的内部空间被整体分割成六层,并依靠这些孔洞采光通风。从孔洞处切割下来的混凝土圆饼如何安放?记者发现,它们竟未被闲置遗弃,而是成了筒仓外草坪上的装饰性座椅。

  “西十筒仓”本为首钢炼铁原料区,曾在火车运输系统中编组为西十线,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区域占地13万平方米,原包括16个筒仓及两个料仓以及若干空中输送通廊、转运站、空压机房等特色鲜明的工业遗存。2013年,西十筒仓改造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首批试点项目,并开始利用其中的6个筒仓及一个料仓进行改造,这也是首钢北京园区的第一个改造项目。现如今,这里已建成北京冬奥组委核心办公区,早在去年5月13日,该区域首次向媒体开放,而冬奥组委第一批工作人员也已入驻园区。

  一座高炉

  唱响过男高音 化身成博物馆

  隔着千米远也能眺望到的首钢高炉,高炉算得上老园区内具有标志性符号的“老牌儿”建筑物了。工厂停产后,首钢也在它们身上构建了一番奇思妙想。

  2013年5月,首钢高炉区举办了一场中国三大男高音“唱响铁色记忆”露天音乐会,这也成为2010年底首钢石景山厂区停产后,老高炉区第一次举办的现代大型演艺活动。

  未来,首钢高炉还将踏上更多文化之旅。据记者了解,原首钢炼铁厂3号高炉通过改造将变身为一座博物馆,以展览的形式继续向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3号高炉位于首钢“西十”冬奥广场南侧,与秀池东西并列,是百年首钢发祥地的关键点,被喻为首钢的“后花园”。步入巍峨的3号高炉内,脚手架纵横,安全网密布,工人们正繁忙施工。

  首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改造项目保留了3号高炉主体高炉部分等核心工业构筑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风貌。同时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梳理,最终形成展示、展览、观景平台、玻璃观景台等不同功能区域,对百年首钢工业印记进行展示和传承。这番改造设计也营造出自然和工业遗迹间的对话语境。高炉内外部的盘旋圆形结构,如鹦鹉螺多姿的线条,地景设计则突出高炉的雄伟和坚韧。高炉与秀池景观水面形成的对偶关系,也呈现着“一工业一自然”的美景。

  此外,园区对精煤车间等工业遗存也进行了改造,将建成速滑、花滑及冰壶3座国家队过渡期训练馆,同时在精煤车间北侧新建1座冰球训练馆。4座训练场馆不仅依山傍水,还有铭刻时代印记的首钢特色景观围绕四周。

  晚报点评

  用工匠精神

  传历史文脉

  昔日的“老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如今有了新的名字——“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看似简单的名称改写,承载着钢铁巨人蜕变的历程。

  自从首钢园区确定与奥运文化结缘,走进首钢园区的感觉,总是与之前有些不同——

  群明湖畔,垂柳蓬茸,长廊甬道,雕梁绣柱,骑行专道橡胶铺地,西十筒仓灵动温馨……

  老园区的改造处处体现着一种奇妙的和谐。微小的细节让人体会到:只有用工匠之心传承工业遗存,才能保护历史原貌,寻找新的契机,让新旧景观的融合迸发出撞色般的个性与气魄。

  匠心精神既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工业遗存,也能让老园区实现涅槃重生。

  冬奥会跳台正在搭建、冬奥组委已经入驻、冰雪馆就要建成……每当这个庞大的园区传来与冬奥相关的点点资讯,都是在印证着:开发利用工业遗存已成为首钢老工业区涅槃重生的必然选择。

  显然,拥有百年积淀的首钢园区正变工业资源为富有生命力的优质资产和企业转型发展的崭新空间,并就此谱下一条与文化、与奥运心手相连的历史文脉。

  本报记者 殷呈悦 J170

  首钢集团供图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