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共享车位、共享住宿… 今年长假“共享”消费热

2017年10月10日 13:39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 

  出门旅游住民宿,出行租辆时租车,停车用别人空闲的车位…… 

  今年长假 “共享”消费热

  出门旅游住物美价廉的民宿,出行乘坐滴滴或租一辆时租车,停车用别人空闲的家庭停车位……今年国庆中秋长假,不少市民和游客多了一种过节消费选择——“共享”消费。

  随着“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共享”模式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有效助推了消费升级。

  长假“共享”消费受青睐

  在重庆工作的小周想用放假时间,陪伴从老家河南前来的父母在重庆好好玩玩。

  “父母年纪大了,带他们坐公交车不方便。打车也不方便,特别是人流量大的地方常常打不着车。”于是,刚拿到驾照的小周想到了限时租赁,“主要带父母在商圈和周围转转,共享汽车租车还车都方便,一天下来费用也不贵,方便又实惠。”

  小周用“共享”解决了出行问题,而不少市民则用“共享”解决了住宿难题。

  国庆前,吕女士计划和朋友去三亚过节,然而,昂贵的酒店费用让两人犯难:一方面,国庆期间酒店费用水涨船高,平时几百元的酒店要一两千元;另一方面,出去旅游数十天,两人在江北嘴租的房间也空置了,浪费了租金。

  在朋友的建议下,吕女士找到了如今流行的民宿平台。“重庆和三亚都是热门旅游地,游客很多,房间需求量大。我们的房子能看江景,对外地人来说吸引力很大,信息发布出去没多久就有人前来咨询。”吕女士说,最终他们在平台上找到物美价廉的三亚民宿,而重庆的房子也以不错的价格找到了租客,大大节省了开支。

  除了省钱,“共享”还让不少人挣了钱。

  韩先生家住渝中区商圈附近,国庆一家都要出游。国庆前,他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名叫“车位飞”的APP软件,将自己的私家车位在假期间出租。

  “现在不少商圈车位都很紧,把车位出租,不仅缓解别人的停车难题,我还能挣点小钱。”韩先生说。

  重庆“共享经济”发展迅速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随着“共享经济”热度不断攀升,以“共享”之名蓬勃发展的行业不断增加,瞄准“共享”的重庆企业也越来越多。

  长假期间,好几个商家都选择在洋河花园小区举办节庆促销活动,而它们都是通过一款名为“淘会场”的APP找到该小区的活动场地。

  记者登录“淘会场”APP看到,平台上聚集了大量闲置场地信息,包括城市商圈、社区、商超、写字楼、高校等。同时,一些有场地需求的用户也在平台上发布了具体需求信息。

  “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空闲场地资源和用户需求整合,并进行相关供需信息的匹配。一方面,让场地使用者更高效便捷地找到场地,降低其成本;另一方面,也让闲置的场地资源得以变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重庆“淘会场”创始人李浩表示。

  同样发力“共享“的,还有重庆云停智连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开发了“车位飞”APP,以解决城市车位空置与停车难痛点。

  “城市停车难,很多时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整合不到位。如果能利用互联网平台,让车位拥有者把空置车位分享出来,让找车位的临停车主错时停车,既节约了社会资源,还能增加个人收益,一举多得。”“车位飞”创始人介绍。

  在“车位飞”APP上,车位主可以通过APP控制车锁的升降,并将车位空闲时段设置为“出租”状态。临停车主则通过APP预订所需租赁车位,并在地图导航下准确找到车位和停车,结束后则可通过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结算费用。

  “共享”盘活闲置资源

  《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共享经济的服务提供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

  其中,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图谱涉及交通共享、餐饮共享、住宿共享、物流共享、知识技能共享、金融共享、生活服务共享7大领域,相关的手机应用超过100个。

  在业内人士看来,“共享经济”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更盘活了社会闲置资源。

  “共享资源,既包括私人资源,如滴滴、限时租赁、共享单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衣橱等;同时,也包括城市公共资源以及准公共资源,如闲置场地、停车位等。如果能把这些资源有序地整合并利用起来,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重庆市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李滨虹认为,作为一个新经济模式,共享经济的核心是盘活存量经济、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同时要让人们的需求更有效率地得到满足。

  记者 杨艺

【编辑:李雨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