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科学搬运工”魏坤琳:我们天生就有好奇心

2017年11月06日 10:36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 

  他的日常三问:What?How?Why?

  “科学搬运工”魏坤琳:我们天生就有好奇心

  学霸、教授、科学判官、脑力达人……魏坤琳,那个时刻坚持“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的Dr。魏,网上有人称他“最帅科学家”,而他其实喜欢自称“叨叨魏”。最近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江苏卫视《超凡魔术师》中的“魔唤师”。在节目录制后台,记者专访了这位理智严谨又“叨叨”不绝的年轻教授,哦对了,日前他已经荣升为正教授啦。延续以往“坚持科学精神”的态度,在新节目中魏坤琳依旧是风格鲜明、争议不减的个性嘉宾,对于各种声音,他始终微笑但又坚定地表示:“我并没有揭秘魔术,我只是科学的搬运工,我觉得这个度我把握得挺好。”而他认为自己对待任何事情,包括科学包括魔术,都秉承三个探究原则:What?How?Why? 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要跟魔术讲科学这件事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难在如何从科学角度来解释魔术但又不破坏魔术的神秘性

  “科学是我评判一切的标准”,魏坤琳与江苏卫视自2013年《最强大脑》结缘,他这句“科学判官”的标志性台词也成为了他最独特鲜明的个人标签。此番他和陈智玲、范冰冰一起作为常驻“魔唤师”的角色出现在第一季的《超凡魔术师》节目当中。

  其实,要跟魔术讲科学这件事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华人中的“魔术皇后”陈智玲毫无疑问是节目中的权威和技术担当,而又美又会演戏的范冰冰当然是颜值和演技担当,那么魏坤琳这个“科学担当”的人设其实是最难的,因为魔术作为我们印象中的“戏法”本身就是要“迷惑”观众的,那么如何从科学角度来解释魔术但又不破坏魔术的神秘性呢?魏坤琳倒是很喜欢这个挑战,“我在‘魔术师’这个节目中做的事,跟我在《最强大脑》时候做的事情,基本上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没什么差别。”

  “《最强大脑》展示的是人脑超强的地方、厉害的地方,展现的是你通过刻苦训练可以达到的东西;其实魔术也是一样的。我们叫魔术娱乐或者艺术,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啊?很简单,你明知道魔术师要骗你,但你还眼睁睁被骗!因为大脑(包括注意、视觉、直觉)有漏洞,魔术它展现的就是人脑这些弱点……所以我把它当做一个很好的科普机会,为大家讲解人脑的正反两面。”

  我们不是咸鱼,凡事都会好奇What?How?Why?

  俗话说行有行规,尤其是魔术这个古老又神秘的行当。而电视魔术,作为电视和魔术两个艺术门类结合的综合产物,也有它必须要遵守的所谓“行规”,而其中网友讨论最多却也是最犯忌的,就是对于魔术的揭秘。作为科学家的魏教授经常会在节目中科普一些科学原理,就此引来一些网友的讨论,认为他在“解密魔术”。看破不说破、点到为止是对魔术表演者最大的尊重,不过魏坤琳又要为大家普及其中的知识点,其中的分寸其实很难把握,既有人认为他在揭秘选手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魔术,也有人觉得他在故弄玄虚其实根本没看出门道,面对争议魏坤琳坦言:“舞台上很多魔术看第一次的话有些地方我也会被蒙骗,但是它总会露出一些马脚来。你们可能低估了我读的书,一般人都低估了我读的书,魔术书我看了好几本了,我对它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在观看魔术的过程中,会大概知晓其中的魔术门道,但自己并不会去完全揭秘魔术,我只讲科学原理而已,并不会把魔术给拆解掉,揭秘没意思啊,人家这么多创新和精力放在里面,呈现出这么好的表演,你怎么能拆解它呢?”

  从科学和心理学出发,魏坤琳认为魔术和很多其他行当一样,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What,即“我看见了什么”,这是一种最直观的层次,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比如直观看到魔术表演;第二个层次是How,即“是怎么做到的”,“因为我们不是咸鱼,我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在第一层次的惊喜之后,我希望观众会思考魔术是怎样运作的,甚至自己也想去学各种各样的手法”;第三个层次是Why,即“为什么”,涉及的是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也是一个高水平的魔术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即“为什么我们能够抓住人脑的这些弱点,人脑有哪些弱点”,懂得这些,魔术师才可以设计出更好的魔术作品。魏坤琳自己从小就是学霸级的优等生,他回忆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成绩当然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总是因为喜欢问Why的习惯,被德裔的博士导师直接叫“Why先生”,刚好契合了德语中Wei的发音。

  魏坤琳是个“很少被情绪带跑的人”,他说:“我情商挺高的,如果有情商这个指标的话”

  智商达140的魏坤琳绝对是个拥有着最强大脑的高智商科学家,这一点毫无争议。不过也许因为他较真的“科学精神”,又或者其“西式思维”“理工男思维”,魏坤琳在节目中严谨理性甚至锋芒毕露的表现也引起不少争议,比如跟嘉宾、跟导师、跟选手、跟主持人之间都有过寸步不让的据理力争,甚至三不五时就让人担心现场会吵起来,关于他的新闻里也经常会有“惹毛”“气走”“互呛”这样的字眼。于是有人说这个Dr。魏情商低容易得罪人,这次录制《超凡魔术师》现场也已经几次出现了他和陈智玲之间针锋相对的局面,包括对于魔术选手表演的“科学分析”有时会让观众误认为揭秘。

  其实,魏坤琳是个“很少被情绪带跑的人”,包括大家经常拿出来说事的“情商”他也非常不以为意,“情商不是个很好测量也不是很稳定的东西,你可以说这个人讲话不分场合不考虑别人感受之类的,但我觉得我还好啊,我没有揭穿魔术师的秘密,没有让魔术师难堪,我只是打个擦边球,讲一下魔术的原理。我的目的不同,我是为了激发大家的好奇心,激发大家进一步探索,这正是我们目前最缺的。咱要成为创新大国,创新从哪来,先要了解为什么,了解原理才能创新。这种思维方式一定是要鼓励的,在不完全揭秘的情况下激发大家好奇心,我觉得我把握得挺好”。

  当记者问他给自己情商打几分,他毫不掩饰地表示:“我说过我不喜欢情商这个说法,还打分啊?我有一些理念,我有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但我不觉得那跟情商有什么关系,我情商挺高的,OK?如果有情商这个指标的话。”

  讲得了科学做得了奶爸,魏坤琳得意地说:“两个女儿特别喜欢我”

  智商高、学问有成、拥有同样学霸的太太和两个可爱的女儿……魏坤琳绝对是人生胜利组选手。很多人问过他“学霸是如何养成的”,其实魏坤琳不是传统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好学生,除了看书做学问,他说自己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他喜欢滑雪,单板双板都会,还有潜水、冲浪、健身等。受他的影响,他的女儿也喜欢看书背诗做数学游戏,对于很多人“求分享育儿经验”,他干脆去做了档家庭教育宝典的节目跟大家一起分享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我可以说这都是我的科研成果和育儿经验的集大成者,将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融为一体,再加上我自己带小孩的经验”。

  拥有“最强大脑”的科学家的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是神童?其实魏坤琳也在分享中坦言自己遇到的问题跟所有家长都一样,比如孩子发脾气怎么办,“每次我女儿发脾气我就慢慢跟她说:现在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是生气吗?为什么生气呢?当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是她对情绪进行定义的过程,这时候大脑的思考和语言的运用就可以让她思考自己的情绪,让她安静下来”。他透露大女儿最爱看动画片《头脑特工队》,看了至少五遍,“如果她生气了,我就会用动画片里的小人来帮她描述情绪:那你现在脑子里是哪个小人呢?怒怒!他在你脑子里跳舞吗?是的,他在使劲跳使劲跳!那其他四个小人躲起来了吗……我会不断问她问题让她去描述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引导她思考自己的情绪,比如怒怒为什么会跳出来呢……”所以他跟两个女儿的亲子关系特别好,“我是家里最懂孩子的人,只要下班我都会陪着孩子,女儿喜欢儿歌的节奏,我就会陪她一遍遍唱《小燕子》。上午我带她去游泳,游完我问她坐爸爸的小电驴回家还是坐妈妈的汽车,孩子毫不犹豫地选择小电驴”。

  再比如现在很多二胎家庭遇到的争宠问题,Dr。魏也会遇到,6岁的大女儿和1岁的小女儿之间也会出现吃醋的情况,“你更爱我还是更爱妹妹?这种问题你回答你们两个对我同样重要是不能让听者满意的,重点是考虑每个人对你的特殊意义。比如我会说:爸爸非常爱你,你对我是独一无二的,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会弹琴会算数机灵又可爱的女孩只有萱萱一个。然后具体需求具体分析,比如花5分钟给小女儿喂奶,然后20分钟给大女儿讲绘本,如果大宝作业比较急就先处理她的问题,然后让妈妈帮忙给小宝讲故事。当然功夫还是要花在平时,爱是需要培养的。”

  快问快答

  Z=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W=魏坤琳

  Z 最近读的书有没有可以分享推荐的?

  W 我看的书都太专业了。我一般不推荐书,不过有一本心理学入门书《象与骑象人》大家可以看看,没有心理学专业基础的人也能看懂,看了也会受益。

  Z 对于一个研究脑科学的学者,对于人工智能您持乐观还是忧虑的观点?

  W 我不觉得有什么可忧虑的,这是世界演变的必然规律,我们只是在往那儿奔。人类发明了汽车火车,但我们还是会搞百米竞赛啊,汽车跑得快也是人的胜利啊。有了阿法狗我们还是会举办围棋比赛,让人工智能教我们更多下围棋的方法,更多套路是人脑花2000年没想出来的。

  Z 您如何看待科普?

  W 科普是个伪命题。科普不是传递内容,是传递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Z 为什么您不喜欢情商这个概念?

  W 情商这个词外延非常广泛,在交流中使用容易误会。有人说乔布斯情商低其实是说他爱发脾气。有人认为韦小宝情商高,因为他特别会讨人欢心。有人认为杨过是真正情商高,因为他坚韧有毅力,不盲从于别人。这些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用在育儿当中就会有问题,比如说你希望孩子成为杨过还是韦小宝?这不是情商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了。

  Z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既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又快乐的学霸?有这样一个平衡的点吗?

  W 好的教育方法不是知识的灌输和好的成绩,而是锻炼孩子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乐观的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后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小孩的未来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做什么工作啊生活方式是什么啊都无法预测,所以教育就更加重要,更好的灵活性、更强的心智能力和更乐观的态度是对不确定世界最好的答案。

【编辑:张燕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