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火车老司机的84本日记 留存25年成“春运印迹”

2018年02月07日 13:43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火车老司机的84本日记 留存25年成“春运印迹”

  央广网北京2月7日消息(记者陈锐海)弹指一挥间,时代在变迁。江西鹰潭的老司机余向阳开了25年火车,沿途看到的景色瞬息万变,驾驶的列车也从蒸汽机变成内燃机,再到如今的电力机车。对他来说,眼见的变化太多,不变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随车携带一本手账,记下当天的行车见闻。

  每一趟车记下一页,一年写完三四本。25年间,84个巴掌大的本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手中经过,余向阳的笔在白纸上留下一部铁路微历史,也见证了近二十年间中国春运的变迁。

搬了7次家都没扔的84本小册子

  一个截面16寸大的收纳箱装不下,余向阳把剩下的小册子整齐有序地摞在纸袋里。这些年搬了7次家,妻子每一次都嫌它们重、占地方,想一口气扔了。但余向阳舍不得,转身偷偷就把它们塞进杂乱的行李,一块儿搬进新家,找了个不显眼的角落藏起来。

  原本这也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就是84本小册子而已。封面统一写着“司机手账”四个字,有的崭新发亮,有的已然发黄,边角卷起。对余向阳来说,这些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笔记本却是重要的“人生档案”。他可以从中追溯过去25年间具体的某一天,自己跑了哪趟车,经过几个站,遇见哪些事。

  1993年他开始驾驶火车那会儿,电脑还没普及,铁路公司要求司机们随身携带手账,做好行车记录。爱写日记的余向阳,除了标志发车日期和班次、要做的标准化工作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外,还把列车穿过的村庄、夜幕下的星空、窗外的雨雪等沿途景色都留在注脚处。时隔多年他偶尔回看时,彼时彼景仍可追忆。

  后来行车过程均有电脑记录,但写惯日记的他仍保留这个习惯。时间一长,一个个本子也就摞了起来,注入岁月的重量后,留到现在反倒成了铁路的印迹,余向阳因此倍加珍惜。此前公司有旧本换新本的活动,他没去参加,宁可自己买新的也不愿意丢了这些历史资料。

春运微纪录

  翻开泛黄的牛皮纸封面,第一本日记的首页这样写道:“机车是前进型6589号蒸汽机车,车次是1532次,从景德镇站出发开往绩溪站,需要运行8个小时。”

  时间回到1993年5月1日,新司机余向阳首次上岗。当时他开的是蒸汽机车,功率小,牵引能力弱,行走的区段虽然很短,但单程一趟就要徒手铲十多吨煤。余向阳经常一路上被熏得灰头土脸,出发时衣装整洁,一到目的地却全身乌黑,只见明亮的眼睛和一口白牙。下了班他往往是精疲力尽,倒头就睡。

  说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九十年代的春运。“旅客多,人员杂,登车乱,到处都是挑着扁担、肩扛背包、三五成群追车奔跑的旅客,切记待人员全部上车后再发车。”他在笔记中记下蒸汽机时代中国铁路春运的场景。

  余向阳还记得那会儿大家都穷,回家过个年也不容易。一到年底,售票厅买票的人总能排起长队,好不容易买了票,候车室却进不去,乌压压一片涌满人。乘客过五关斩六将挤到站台却上不了车,后面的人推着前面的,恨不得把人从车窗仍进去。车门一关,列车开动,站台上总能见到几件落下的行李,而在塞满人的火车上,车门处过道里,能回家的游子安心地睡着。

  “现在在手机、网络上就能买票,不要排着长队,更方便了。普通的车里面都有空调,冬暖夏凉,有的甚至还能看电视机。饮水、上厕所也都很方便,方方面面都好多了。”

  开了25年火车,徐向阳能感受到旅客的人流量与日俱增,但铁路快速发展,人们候车的舒适度和上车的有序性都有很大的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也变好,“坐车回家已经不是很大的负担,应该是一个愉悦和轻松自信的状态吧。”

  这个53岁的老司机也不用跟煤灰打交道了。2000年他开上了内燃机车,时速从60公里提到90公里。到了2010年,余向阳开的是安静洁净的电力机车,日记显示:“这种机车功率达到7200千瓦,牵引力也到了6000多吨,几乎是蒸汽机车的2倍。”如今他上班可以穿西服扎领结,车上还有黑匣子这些安全装置、紧急装置,“硬件设施越来越先进。”

老司机大年三十的离家印迹

  留在日记上的不只是二十年间中国人的回家之路,还有老司机大年三十的离家印迹。

  “2002年除夕执乘,一路开来一路停,标化执行在每刻,安全行车为夙愿。经过几日整车,机车质量状况目前尚好。”日记显示,16年前的除夕天气晴朗,余向阳未休,仍在路上。大年三十和其他客运人员一起守在春运的火车上,已经成了他特殊的过节方式,“乘客离家有多近,我们离家就有多远。”

  火车疾速前行,经过山岭和村庄,先是听到忽近忽远的鞭炮声,再到夜幕降临时就能望见远处的万家灯火,抵达目的地那会儿已是更深露重,车站的电视里传来新年的钟声。看着赶在最后一刻回到故土的旅客,余向阳想起家里的妻女。

  有一年除夕他原本轮到休息,聚少离多的一家人置办好年货正围在桌前包饺子,不出意外的话,那是一顿久违的年夜饭,此前一直在姥姥家过年的女儿那个年可以在家过了。然而,一通突然的来电把余向阳立马调回火车上,一起吃顿年夜饭又成了一家人的愿望。

  “心情也是五味杂陈,但想想我们的责任很重大,要保证安全,要用这种平稳的心专注地回到工作中来,把旅客安全送到家。”有时余向阳会自我安慰,“一趟车穿越两年,连接年尾和年头也挺有意思的。”

  时代的列车开到了2018年,此时春运的大幕已经拉开。余向阳还是像过去25年一样,带着司机手账登上火车,记录着眼前这个春运,这也可能是老司机最后一次参加春运。明年九月他就要退休了,下一个春运能不能赶上还是未知,余向阳的语气听起来有些失落。

【编辑:陈海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