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太行深山区:磨子沟村的新年期盼

2018年02月15日 1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太行深山区:磨子沟村的新年期盼
    82岁老人张乱兵家的扶贫明白卡 王天译 摄

  (新春见闻)太行深山区:磨子沟村的新年期盼

  中新网石家庄2月15日电 (记者 肖光明 王天译)农历除夕,沿着太行山蜿蜒逶迤的山路辗转而行,阳光穿透寒日深山的雾霭,落在太行群山灰绿色的背景之上。零星的村落依山傍路而设,炊烟袅袅,红色的对联、灯笼鲜艳火红,生机可见。

  平山县西北部的磨子沟村,地处太行深山。距离平山县城80多公里,道路曲折难行。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山村道路通行建设上付出颇多,但到目前为止,公交车只能到达距离磨子沟6公里远的村落。

  本村人出山要么肩挑手提,要么赶着驴车或者牵着骡子。村里的薄田只能种玉米和土豆,村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至今生活在贫困线。

85岁的崔喜花在自家院子里 王天译 摄
85岁的崔喜花在自家院子里 王天译 摄

  因为偏僻闭塞和多年的贫困,外村的姑娘不肯嫁进来,小伙子们也大多下山做了上门女婿,磨子沟被称为“光棍村”。几十年间,磨子沟村从百十户人家凋零到8户,目前,全村常驻人口不到20人,都是老幼妇孺,劳动力“最年轻”的也在60岁以上。

  除夕上午,阳光洒落在土坯和石块砌成的院落里,85岁的崔喜花在孙子的帮助下,贴好了门前的春联。对于崔喜花老两口来说,春节就在春联贴上的那一刻,已经过完了。“什么年货也没有买,山下的集太远了,来回几十里山路,就算走得动,也拎不动了。”崔喜花说,不知道多少年了,春节,就剩下一副春联。

说起新做的独轮车,张乱兵和崔喜花开心地笑了 王天译 摄
说起新做的独轮车,张乱兵和崔喜花开心地笑了 王天译 摄

  狭窄的院落里,放着一张崭新的独轮木推车。崔喜花说,这是她82岁的老伴儿张乱兵前些日子亲手做的,本来想去山下买点东西,但始终未能成行。走了几十年的山路,现在反而害怕起来。

  56年的老屋内,一张土炕占据了大半空间,三只小猫依偎在炕头上,满脸皱纹的张乱兵斜靠在被垛上。尽管换成了玻璃窗,但老两口还是习惯在里面的木窗棂上糊上一层白纸。纸上有多处破洞,下面贴的三张新窗花,是孙女张晓星从山下买来的。

  今年23岁的张晓星告诉记者,爷爷和奶奶都是中年丧偶,在爷爷57岁、奶奶60岁那年,两人结合到了一起。她从生下来,就由爷爷奶奶照顾,在磨子沟生活了20多年。两年前,她走出了磨子沟,如今也只有逢年过节,能回来看看爷爷奶奶。

在即将改成的“招待所”,梁新科向记者讲述脱贫规划 王天译 摄
在即将改成的“招待所”,梁新科向记者讲述脱贫规划 王天译 摄

  依山而上,是梁文姝(化名)家。梁文姝今年16岁,在距家百里外的中学读书。梁文姝的母亲当年从云南嫁过来,在生下她后没几年,因为受不了磨子沟村的贫穷,回了云南老家,一去不返。如今,梁文姝和70岁的父亲、92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生活的不幸让这个小女孩学习加倍努力,她希望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改变一家人的处境。

  再依山而上,不远处就是梁平云家。和崔喜花家一样,都是几十年的老宅。梁平云的父亲梁文兵早在40年前患上眼疾,右眼失去视力,和老伴儿、女儿以及90岁的母亲一起生活在这间老宅内。

村民老梁从玉米储藏间内拿杂物 王天译 摄
村民老梁从玉米储藏间内拿杂物 王天译 摄

  上午近11点钟,梁平云家的除夕饭做好了——一锅加了几粒花生的米粥、一盆炒碎的土豆。

  19岁的梁平云出生在磨子沟村,已经在平山县实验中学上高三的她,平时一个月回一次家。从学校坐公交车到沙坪村下车,然后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才能走回到家中。即便如此,梁平云依然对家乡充满了热爱。她希望能考上一所离家近的大学,那样她就能时长回来看望父母和奶奶。

  和老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排崭新的石阶和护栏。1987年出生的梁新科告诉记者,这些基建,只是改变磨子沟村的一部分。“村里的老人们种不了山地了,我把地都集中起来,种草莓、栽板栗,改良土地,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同时,还把村子里的一部分集体资金以户为单位,在保本的前提下入股企业,力争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帮助村民脱贫。”

梁文兵一家的除夕饭,只有一锅稀粥和一盆碎土豆 王天译 摄
梁文兵一家的除夕饭,只有一锅稀粥和一盆碎土豆 王天译 摄

  梁新科是磨子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按照他的规划,村子里还要为老人们建一个集体食堂,也是村子里的“招待所”,“以后老人们还在自家住,但一日三餐就在这免费吃,我们用集体资金雇人为老人做饭。”梁新科说,因为磨子沟风光好,每年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招待所”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还能以农家乐的形式,招待游客。

  “住一辈子了,再穷也是家,舍不下。”梁文兵说,他还能干得动,再加上政府的扶贫支持,他相信,磨子沟会一天比一天好。(完)

【编辑:魏巍】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