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在中国职场发语音信息易惹人厌 除非你是老板

2018年07月22日 06:57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 

  美媒称在中国职场发语音信息易惹人厌:除非你是老板

  参考消息网7月22日报道美国石英财经网7月17日刊登题为《在中国,发送微信语音信息是身份的标志》的文章,文章指出,微信具有语音信息功能,它可以让用户按下按钮录下口信。在外行人看来,这只是又一种发送可与文本信息互换的留言的方式。不过,在微信上发送语音信息在中国的职业世界里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而且通常只有上级向下属发送时才能得到容忍。

  为什么会这样?报道表示,中国的许多专业人士使用微信、而不是电子邮件作为职场交流的主要媒介。像下面这样的聊天状况肯定会激怒收件人:

  想象一下,有人在聊天群组里收到一段60秒的音频信息。如果此时你身处一个嘈杂的地方(例如一场联谊活动或聚会中),你就必须竖起耳朵或者找个安静的地方听信息。如果你是在图书馆里,你必须翻出你的耳机。如果你在开会,你必须等到会议结束。充分理解这一信息需要仔细聆听,有时甚至需要文字记录。

  更糟糕的是,这条信息的内容并不以文本形式存放在任何地方,因此其中提到的任何东西在未来都是无法搜索到的。音频信息也不能转发。(注:微信确实有一项自动将音频信息转换为文字信息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只对简体中文版的微信有效。如果发送者说的是汉语方言或者口音很重的话,这种转换可能并不准确。)

  

  此外,微信并不支持在播放语音信息过程中暂停,或者忽略该音频信息以便跳到另一个时间点。如果你错过某个重要的词语,你必须从头开始重新播放整段消息。接收语音信息还需要使用更多数据流量,如果接收者没有WiFi信号,这些流量可能会产生费用。

  文章称,给某人发送语音信息——而不是打字输入信息——等于在告诉他们:“我显然比你更忙,也更重要。”发送者节省了时间——以给接收者造成麻烦为代价。因此,它几乎总是被使用在不对称的关系中——例如当老板向下属传达指令时。

  因此,除非你是在与那些明确认为你是他们的老板的人交流,否则不要在职业场景下发送微信语音信息。即使你打算发送一条很长的信息,请用文字把它打出来——并且写成一条长消息,而不是分成很多条短句子。这样可以减少了接收者手机振动的次数,从而为他们节省手机电池时间。

  如果你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发送语音信息(例如你正在开车,或许这条信息很紧急,又或者你的手指断掉了,无法打字),首先要表示道歉,并告知你没有别的选择。

  [page title= subtitle=]

  文章总结说,尽管麦克风按钮是诱人的,但要坚持用键盘。(编译\曹卫国)

  [page title= subtitle=]

  “微信转账转错人”收钱方已还钱,诚信原则应坚守

  新华社广州7月17日电(记者胡林果)“真没想到这笔钱还能回来。”微信转错账87500元、闹心了两个多月的黄先生长舒了一口气。

  7月3日,新华社“新华调查”栏目播发稿件《微信转账转错人只能认栽?——“手滑”的代价究竟由谁来担》,报道在广东工作的黄先生微信转账转错人,多方寻求帮助却碰壁的经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7月6日,微信名“海阔天空”的收钱方主动在微信上将黄先生加回好友,向黄先生表达了歉意,并表示将尽快归还“误收”的款项。随后,收钱方分别于7月10日、7月15日和7月16日,分三笔将共计87500元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宝转账及微信转账的方式返还给了黄先生。

  记者了解到,在稿件播发后,微信支付平台也主动联系黄先生,引导其到司法机关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微信平台表示,若司法机关介入后,将进一步配合协助调查。

  同样也是微信转账转错人,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近日对一起案件作出判决,判令收款者退还这笔转错的款项。法院认为,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法院提醒,碰到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收钱方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把不当得利返还给当事人,避免因不当得利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微信支付团队称,一旦发现类似“转错账”事件,若与收款方协商无果,建议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拨打95017或在微信搜索腾讯客服小程序联系客服,“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客服会尽力协助双方沟通。”微信支付相关负责人说。

  [page title= subtitle=]

  工作别被微信群“绑架”(今日谈)

  最近下乡调研,听到一些镇村干部抱怨,很多时间和精力被微信群“绑架”了:各个条线、每项工作都会建群,工作无论大小,悉数在群里传达布置,每天光是在林林总总的群里刷信息,就要浪费不少时间。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微信这种“指尖上的办公”,迅速便捷,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但凡事过犹不及,不能什么事都通过微信传达,该通过其它方式发的通知还是要发;也不能什么群都要求“一把手”在线,直接责任人反而要到其他的群里听传达;更不能通过微信群搞形式主义,比如有的部门不再下乡督查,而是要求在群里上传几幅图、几张表,借以“互评互鉴”。

  微信群发布工作任务,不等于工作落实。精简微信工作群,改变基层干部被微信群“层层包围”的现象,才能让他们把更多时间用在群众身上。

  《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16日 01 版)

  [page title= subtitle=]

  微信群传播淫秽物品 2人被刑拘

  广州日报潮州讯 (全媒体记者陈家源通讯员安公宣)昨日潮安警方通报,潮安公安分局近日破获潮州首宗涉嫌利用网络微信群传播淫秽物品案,抓获2名违法犯罪嫌疑人。

  潮州古巷派出所在近期工作中掌握到一条线索:在一个500人的微信群里,有人多次传播淫秽色情视频及图片。侦查民警很快查明,该群群主为吴某湘(男,31岁,赤凤镇人),他组建微信聊天群,在群中发布淫秽色情内容以吸引人气。群主吴某湘为规避打击,多次撤群重新组建。

  6月5日,侦查民警在磷溪镇抓获涉嫌利用网络微信群传播淫秽物品犯罪嫌疑人丁某伟(男,45岁,磷溪镇人);6月6日凌晨,民警在湘桥区一酒吧抓获犯罪嫌疑人吴某湘。

  经查,犯罪嫌疑人丁某伟自5月27日至6月4日,在吴某湘组建的500人微信群中,发布淫秽色情视频约60多部、图片10多张及网络链接若干。犯罪嫌疑人吴某湘明知自己组建的500人微信聊天群中,群成员多次发布淫秽信息不予制止,反而怂恿群成员多次发布淫秽信息。

  目前,吴某湘、丁某伟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page title= subtitle=]

  为什么微信好友能看到我去过的餐厅和酒店_食_光明网

  你想知道自己的微信好友最近去过哪些餐厅吗?不过,当你看到好友动态的同时,好友也会看到你最近去过哪些餐厅、参观过哪些景点、到过哪些酒店,哪怕你只是关注过这些餐厅、景点,也会被自动生成为一则所有人可见的提示,你还愿意吗?

  这不是假设,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正在大张旗鼓地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并给出了5元奖励。但是这款APP没有告诉用户的是,它将异常执着地非要帮你跟好友共享信息,关也关不掉。

  向真实好友分享用户去过的餐厅、酒店,还删不了

  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已经为此苦恼了一段时间了。几天前,她按照大众点评的引导,绑定了自己的微信。但是,李女士很快觉得不对劲——

  “我的大众点评首页开始频繁出现我的好友关注过哪个餐厅、点评过哪个景点、签到过哪个酒店,而且这些好友的名字都是他们在我微信好友里的名字。”李女士怀疑她在大众点评的活动也会以她的微信名,推送到她朋友的大众点评页面。

  当发现大众点评会跟好友分享自己的动态后,李女士赶紧在大众点评的隐私栏里关闭了通过微信号搜索自己的权限,并且在微信的授权里取消了对大众点评的登录授权。

  正当李女士以为自己已经“安全”之时,她却发现点评的“附近”信息流里,在两个餐厅下竟然还有“好友vivi曾默默关注了此店”“好友木北护肤经理曾默默关注了此店”。

  “这两个好友跟我的全部联系就在微信上。怎么关不掉?”通过咨询客服人员,李女士才知道,在自己使用微信登录的短短几天里,大众点评主动替她关注了26位微信好友,并且把他们变成了她在大众点评里的好友,就算她删掉了微信授权,这些好友关系依然存在,此前同步过的信息也不会删除。

  “这些好友应该也是使用微信登录大众点评的。”李女士很不开心,“我化名在大众点评上发点评、点赞、收藏,是因为我愿意跟陌生人分享我的体验,可不想让人把化名后面的我跟真实的我对应起来。现在生活里的好友能够看到我在大众点评里的活动轨迹,我觉得很不舒服。”

  最后,李女士逐个取消了对这26位好友的关注,这才算是让“好友”从自己的大众点评里消失。但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咨询客服人员才知道,我在大众点评还有粉丝。他们应该也是像我一样,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系统主动关注了我,也被我关注了。”李女士猜测,“如果他们不取消对我的关注,我是不是还会一直在他们的大众点评里,我的一举一动都会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在折叠页面里用比蚂蚁还小的字提醒,不算“明示”

  7月3日,按照李女士的提示,经济日报记者也登录了自己的大众点评。如果选择使用微信登录,的确会跳出页面提示登录后大众点评将获得以下权限,包括“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寻找与你共同使用该应用的好友”。而7月5日记者再次选择微信登录时,系统只提示“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不提好友关系。

  不管是一句还是两句,总之在短短的通用提示里,大众点评并没有明确告诉用户一旦使用微信登录,就会将用户对酒店、餐厅的签到信息、关注信息、点赞信息或自己的地址信息分享给微信好友。

  然而,根据2016年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

  “大众点评收集的信息远多于提示信息,违反明示原则,且涉嫌诱导或欺骗消费者,是不诚信的表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履行明示原则,必须诚信、公平、完整披露用户隐私条款。

  为进一步了解大众点评的隐私政策,经济日报记者在用户设置页面的二级页面里找到了隐私协议。它需要点击一个“协议及声明”的折叠选项才能打开,打开之后,在手机上呈现的字也就只有半只蚂蚁大小。其中的确规定,APP可以留存用户的浏览信息、位置信息、旅行计划、常用酒店、租车信息等。经过授权,大众点评还可以向合作伙伴和第三方获得这些信息,也可以向第三方分享这些信息。

  在隐私条款中,大众点评还专门说明,会“为了销售、奖励或为让您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圈而使用、共享或披露您的信息”。

  这些条款虽然从文字上帮大众点评规避了法律责任,但是入口不明显,且没有黑字提示,条款中用黑字提示的是“如果您不同意本隐私政策的任何内容,您应立即停止使用我们服务。当您使用我们提供的任一服务时,即表示您已同意我们按照本隐私政策来收集、处理、存储、使用、共享和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也就是说,不管消费者有没有仔细阅读条款、是不是有意见,只要使用了大众点评,就是默认同意了大众点评对自己信息的采集和使用。

  “所谓的明示原则,核心在于明示,而不是简单公示即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认为,没有将全部信息用途告知消费者,违背了信息收集的明示原则。而大众点评以红包为诱导,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信息用于实现公司利益,尤其是存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或造成损失的话,性质则更进一步,即涉嫌诱导欺骗消费者。

  该删不删、不积极删,都侵犯消费者的被遗忘权

  让李女士最不舒服的,是自己删不掉的动态,还有关注好友时系统自动打包关注,取消时自己却只能一个个取消,很麻烦。

  盘和林把这些障碍解读为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是对等的,不能人为地设置准入难度或者是退出的难度。一键关注所有好友,而取消授权则需要一个个取消,等于人为设置了退出难度,是不公平协议”。他解释说,侵权行为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为,一种是不作为,大众点评取消授权后不主动删除相关同步的活动信息,属于不作为侵权行为,同样侵犯了消费者利益。

  刘俊海则进一步确认,大众点评设置的这些障碍侵害了消费者的被遗忘权。

  “消费者的被遗忘权也是隐私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欧盟5月25日开始实施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明确,商家收集用户数据时,用户必须做出知情的同意,同时消费者享有编辑权,可以要求商家更新自己的个人数据。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有被遗忘权,或者说后悔权,可以要求商家在服务终端、存储服务器里全面删除消费者的个人数据,不能悄悄保留。”刘俊海表示,现在的情况是,商家不同意删除,或者说删了但并没有彻底删,“这是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最大的弱项,希望修改中的电子商务法(三审稿)能够明确消费者的被遗忘权”。

  从互联网行业看,对用户隐私不加节制地收集、滥用已经成为通病。哪怕是一些大平台,在用户隐私方面,也没有遵守合法、正当、必要且明示的红线。

  “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实践,但是个人隐私保护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执法机制滞后。”盘和林认为,个人隐私保护“有法难依”亟待解决,而且要制定惩罚性赔偿措施,即赔偿责任大于侵权责任。

  刘俊海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运营者的行政指导,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如果经营者顶风作案,就应停业整顿乃至下线处理。对于遭受损害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协会或者省一级消协组织可以考虑提起公益诉讼,尤其是惩罚性赔偿的公益诉讼,让企业在侵权中挣的钱不足以抵消巨额赔偿,罚到不敢再犯。

  [page title= subtitle=]

  熟人微信喊话借钱 千万别单纯相信语音

  民警:语音可转录遇借钱打电话沟通

  近日,有市民收到朋友通过社交软件发来“借钱”的信息。在要求确认身份时,对方则会发送一段借钱者本人的语音——“是我”。听到语音后,有人就信以为真,按要求将钱转了过去,结果上当受骗。北京晨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通过发送语音来博取信任进而“借钱”是一种新型骗术,已在全国多地悄然出现。北京警方提醒市民,遇到微信好友借钱,最好能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确认。

  手段 语音喊话证身份

  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前几日,他突然收到朋友小王发来的微信,小王声称需要1000元应急。李先生为了对此事进行核实,要求小王给他发语音证实一下身份。很快对方就发来了一段语音,内容为“是我,是我”。在听到确实是小王的声音后,李先生信以为真,准备转账给对方。但是恰逢微信内余额不足,他正要从支付宝内转钱,却接到了小王打来的电话。

  电话中小王称,自己的微信号被盗,并且骗子用微信已经向多名好友借款。李先生将语音播放给小王听,小王发现这的确是他的声音。李先生十分不解,为什么盗号的人可以发送小王的声音用于行骗。“最后小王也仔细回想了一下。他怀疑是此前在一平台上使用过语音验证,被人盗取了声音。幸好他的电话及时,不然我就受骗了。”

  调查 网购软件可转发语音

  微信的语音无法转发,“是我”的语音是如何转发的呢?记者查询发现,微信语音并非不可转发,只要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安装一个软件,就能达到转发语音的效果。这种软件在网上不能免费下载,但是有卖家出售。

  这种软件拥有很多其他功能,诸如检查删除僵尸粉、名片推送、批量退群等功能。其中,微信语音转发功能最受欢迎。

  ■提醒

  千万别单纯相信语音

  对于这种新型骗术,民警表示,由于语音听起来是事主本人的声音,所以同事、朋友很可能被骗。在日常生活中,市民与陌生人应减少语音交流,避免对方有可乘之机,例如将语音通过截取或者转录,变成一些可以被其所利用的形式。此外,也不要在网络上随意加陌生人为好友,更不要在与陌生人的聊天中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声音。

  民警介绍,分析多起此类案例发现,骗子在骗取他人微信号的过程中,其实就已骗取了他人微信的语音信息。因此民警建议,验证不能仅仅局限于“是我”这样简单的话语,最好打个电话给朋友,进行较长时间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借钱的动机,包括是否是本人。(记者张静雅 线索 辰先生)

【编辑:史建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