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60余年老农场告别历史舞台 老职工追忆“旧时光”

2018年10月06日 18: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浙江60余年老农场告别历史舞台老职工追忆“旧时光”
    图为摄影爱好者为农场老职工拍照留念 骆驼街道供图

  中新网宁波10月6日电(记者 李佳赟)金黄色的稻田被风轻轻吹过,大片稻穗起伏着,沙沙作响……站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原镇海水稻良种繁育场旧址边,62岁的农场老职工黄杭军眼眶湿润,时光仿佛倒流60余年,脑海中的盛景重又浮现。

  今年国庆期间,已经冷清了一段时间的镇海水稻良种繁育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为了用光影镜头记录即将消失的水稻农场,骆驼街道文联摄影协会的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为农场老职工定格下时光的“专属记忆”。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农技人再次回到“娘家”,赶赴一场和旧时光的“约会”。

图为老职工重回农场 骆驼街道供图
图为老职工重回农场 骆驼街道供图

  1952年,水稻农场在宁波北仑建立;1958年,水稻农场搬至宁波镇海骆驼镇。此后,镇海第一代农技人员把青春与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种植出产的农作物在全国获奖无数。2017年,逐渐凋敝的水稻农场步入个人房屋处置倒计时。

  虽然水稻农场即将告别历史舞台,但整整一代老农技人的青春与荣光,永不消逝。

  找出一张当年的稻田区间图,农场老职工江岳定告诉记者,这是由农场实验队手绘的珍贵资料。“为了更好地控制水稻苗,所有地块都要绘制图纸并标示,做到田与图相符。当年,农技人员脚量手画,每一根线条都是实打实的测绘出来的。”

  黄杭军也回忆道:“搞农业很苦,但大家却乐在其中。同是实验队技术员,有人管虫害,有人管植保,有人管种子,有人管培育,还有人管气象,单位虽小,但部门齐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镇海水稻场通过反复摸索、多类试种,依靠优选种子、跨区多熟、精心陪护等方式,实现了年亩产吨粮的奇迹。

  鼎盛时期,整个农场共有200多名职工,育种、插秧、培育、收割、种大麦,一刻不停。在他们的努力下,农场获得的奖牌挂满简陋泥墙,还曾受表彰奖励了镇海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与旺盛生产力相对应的,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生活的自律和节俭。黄杭军回忆,在农场干活,不论干部职工,一律赤脚下田。到了吃饭时,所有人带着两只铝碗,“叮叮叮”敲着去打饭。“7点上班,10点半吃午饭,12点上班,4点半下班。”黄杭军笑着说,这个时间表,他记了一辈子。

  时光飞逝,农场的辉煌好像还在眼前,而变化已经慢慢到来。1990年起,粮食市场缩水,渐渐地,水稻农场原有职工开始转行离职,几经变迁,农场房屋变得低矮破旧,昔日繁华不再……

图为水稻农场旧房 骆驼街道供图
图为水稻农场旧房 骆驼街道供图

  为改善水稻农场区域居民的居住条件,今年8月25日,这里正式启动个人住房处置工作,居住在此的老职工陆续签约,“拥抱”新生活。

  虽然马上就能住进大房子,但老职工依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眷恋和情结。水稻农场老职工史美娥表示:“这里见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粮食人’的拼搏和奉献。虽然水稻农场即将消失,但老一代农技人的青春和汗水,永不消逝。”

  在风吹麦浪声中,爬满青藤的老屋、老旧的职工宿舍、邻里间的温情脉脉,都令人无法遗忘。拿着这些载有时光记忆的照片,80多岁的老职工倪阿姨感慨道:“我在这里住了60多年,如今就要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活,但这些照片以后可以拿给我的子孙后辈看,让他们了解我们曾经生活的场景、追忆老水稻农场的辉煌。”(完)

【编辑:刘羡】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