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你好,祁连山!

2018年12月03日 14:33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参与互动 

  说起祁连山,

  你一定会想到河西走廊···

  但是,

  关于祁连山的这些,你一定不知道···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祁连山是跨越甘肃西部、青海东北部边境的山脉。2018年10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11月3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挂牌成立,“大保护区”格局就此形成。

  

  罗云鹏 摄

  今后,祁连山将会以更自然、本真、完整的面容,展现在世人面前。

  

  夏季雨后祁连山区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中新社 杨艳敏 摄

  

  祁连山的秋,别有韵味。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在此之前,就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这座对中国举足轻重的山。

  孕育生命之山

  准确地说,祁连山不单是一座山,而是指多座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千山万岭相连的巍峨“山海”,跨越中国青海东北与甘肃西部。

  

  山连山,岭接岭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巍峨祁连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祁连山脉东西长达800公里,南北宽200至400公里。平均海拔4000~6000米,它是高山与极高山的世界。

  

  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山腹地被大雪覆盖,到处银装素裹。朵丹 摄

  祁连山:“中国湿岛”

  海拔4700米以上的祁连山区,便如冰天雪地的王国,冰川规模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成为众河之源。

  

  八一冰川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八一冰川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因1958年8月1日,中科院小分队在此展开考察而得名,见证了新中国冰川科考研究的起步。

  

  祁连山冰川融水。罗云鹏 摄

  冰川融水成为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与降水一道,在宽谷盆地汇集成河,灌溉农田、滋润林地草场。

  

  甘肃张掖的秋日丰收。王超 摄

  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由祁连山发育的黑河水系,滋养着河西走廊上张掖、临泽、高台、酒泉等城市,将原本荒芜的沙漠点化成富庶的绿洲。

  

  党河源头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作为同样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的主要支流—党河,是敦煌平原的母亲河,孕育出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瑰宝—莫高窟。

  

  大通河航拍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此外,祁连山亦是湟水、大通河的发源地。湟水流域(含大通河)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分布占全省总人口的59%,是青海省的精华地带。

  由此,祁连山被中国科学界称为“中国湿岛” “高山水塔”。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地,为西部地区涵养水源起到重大作用。

  祁连山:伸向荒漠的绿洲

  祁连山三面被沙漠包围:北面是巴丹吉林沙漠、西面是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面是柴达木荒漠,它仿佛伸向荒漠的绿洲。

  《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述:“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沙漠也许会大大向兰州方向推进……”

  

  祁连山下的树木。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灌木林和少量的圆柏、桦木、山杨林等。陈礼 摄

  

  祁连山南麓湿地。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祁连山南麓湿地草甸景观。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富集之地,发挥着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巨大作用。

  

  罗云鹏 摄

  2014年1月28日,兰新高铁“世界第一高隧”2号隧道全线贯通。该隧道是兰新高铁唯一一条跨省隧道,跨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区域的祁连山,全长9.49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历时四年贯通。

  

  2014年12月26日青海藏高原结束无高铁历史,首趟耐寒环保型动车开跑。罗云鹏 摄

  祁连山下,山丹军马场呈现最美“雪域秋景图”。

  

  祁连山下好牧场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正是由于祁连山森林、草原、湿地的复合生态系统,增加降水、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才有效阻止三大沙漠南侵,保证了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欧亚大陆桥的安全;同时成为“中华水塔”、三江源、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珍稀动物的天堂

  目前,祁连山区已成为世界高寒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分布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几十种。2017年,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布设的红外相机中,就记录到棕熊、马鹿、兔狲、猞猁、赤狐、雪豹、岩羊等20余种野生动物栖息活动情况。

  

  棕熊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马鹿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兔狲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猞猁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赤狐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雪豹,祁连山区最具代表性的珍稀保护动物。山区面积辽阔,雪豹可以向各个方向自由迁移,有利于丰富不同区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据了解,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布设红外相机154台中,37台相机记录到雪豹照片及视频251条。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祁连山区岩羊等数量丰富,为雪豹们提供了最爱的美味。

  

  岩羊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此外,祁连山区还是不少珍贵鸟类的乐园:

  

  

  祁连山南麓青海侧湿地拍摄到的黑颈鹤。 图片来源:青海省雪联青藏高原自然保护中心

  野生大白鹭,被发现在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的风情园内“闲庭信步”。

  

  

  大白鹭 武雪峰 摄

  历史文化名山

  河西走廊,东亚大陆上“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丝绸之路自两京(长安、洛阳)始,途经河西走廊,直至地中海、阿拉伯海,连通中原、西域、中亚、西亚,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对外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唐朝以来,中亚与波斯、大食的“胡商”穿过河西走廊抵达长安,踏入熙攘繁华的西市,便是李白的诗:“落花踏进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汉民族高度发达的造纸、火药等技术,经过河西走廊输往西亚、中东、及欧洲。据查,造纸术由中国的战俘首先传授给阿拉伯人;而火药的主要成分“硝”,则于唐朝后期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人称“中国雪”。

  张骞出使西域时, “始闻浮屠之教”,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祖籍印度的鸠摩罗什(344-409)从龟兹(今新疆库车)被迎到长安,《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便是他进入中原后翻译的。

  

  敦煌壁画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更为大家熟悉的高僧,是玄奘—《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当年,玄奘由长安西行,第一段就是河西走廊。据说,他曾在河西走廊的最后一站—瓜州滞留,期间听取一位占卜师的意见,买了一匹又瘦又老的赤红马,又收了一位名叫石槃陀的胡人为徒—有学者认为,这人便是孙悟空的蓝本。

  

  大雁塔前的玄奘法师像。图片来源:陕西省旅发委

  后来,徒弟以“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为由,还未进入沙漠就反悔抛下他。玄奘只得孤身一人徒步沙漠,口渴至极,却不小心把水囊打翻在地。灰心绝望之际,他不停向观音菩萨祷告,最终,正是那匹不起眼的老马,将他带到沙漠中的一处甘泉。

  除佛教外,拜火教、摩尼教(亦作明教)同样是从西亚地区延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金庸先生的作品《倚天屠龙记》中记有“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的歌谣和圣火令,实则为拜火教传统;而左右光明使者和波斯三使的设置则来源于摩尼教。

  其实,除了妇孺皆知的张骞“凿空”、玄奘取经,千百年间,河西走廊上发生过的精彩故事很多,其中不少还有点“冷”:

  法显: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海归”

  法显是东晋时的一个僧人。他在六十岁时,联合几个朋友一起去印度取经,结果别人的意志和体力都不如他,全都半途而废,只剩法显一人到达印度。他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独自走完丝绸之路的人。

  骑毛驴的“阿凡提”

  大多数中国七零后、八零后的童年记忆中,一定有一个骑着毛驴、缠着头巾、穿着长袍、聪明智慧的大胡子叔叔的经典形象—阿凡提。据考证,阿凡提的原型最早流传于小亚细亚地区,丝绸之路上经商的阿拉伯人与游历学者,将这故事口耳相传,越过天山南北,传至河西走廊,最后来到中原。

  

  《阿凡提》剧照图片来源: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

  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在这条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众多民族与宗教在此交汇,留下了万花筒似的丰富文化和精彩故事。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原本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但幸亏有祁连山的存在,其融雪和降水形成的三大内流水系——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在原本戈壁沙漠广布的河西走廊上,神奇地点化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可以说,没有祁连山,便没有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也将一并不复存在。

  神奇隽秀之山

  与祁连山北面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等浓郁的人文气息相比,祁连山以南则更多是美丽的自然风光。

  祁连山的不同景观,取决于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向西深入的位置和极限。因此,按基带景观,祁连山南麓可由东向西可分为三段:

  东部:青海西宁一带,季风覆盖

  

  青海互助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罗云鹏 摄

  由于东部季风能吹到这里,降雨丰富,给予祁连山东部广阔的葱郁;

  

  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 罗云鹏 摄

  青海湖近似椭圆,长轴方向与祁连山诸山走向相同,注入青海湖的50多条河流均源于祁连山。

  中段:青海哈拉湖以东至青海湖以西,花海之上现雪峰

  

  青海祁连县。位于祁连山腹地,牛心山下,黑河河畔 图片来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

  

  祁连县城风光 罗云鹏 摄

  青海门源县的岗什卡雪峰:为祁连山东段的最高峰,俗称老爷雪山,在藏族人民心中至高无上。

  

  罗云鹏 摄

  即使炎炎夏日,岗什卡峰顶仍是白雪皑皑,宛如一条寒光熠熠的玉龙,身形张扬地卧踞在峰峦之上,因此又名“冷龙岭”。而山下,季风吹送到的祁连山深处,编织出万亩金灿灿的油菜花海,景色震撼壮观。

  

  青海门源,头顶玉带的百里油菜花海。 图片来源:青海省旅发委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的岗什卡山神祭祀仪式中,当地藏族人民总要放飞一只纸糊的大鸟,藏语称“夏杰羌却”,意为百鸟之王。

  据说是纪念西王母和她的青鸟使者:《山海经》中记载,“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岗什卡雪峰是西王母的水晶宫所在地,西王母常以这红头黑眼的三只青鸟与外界及众神联系。

  

  在岗什卡参加滑雪登山大赛的选手 罗云鹏摄

  每年举行的滑雪登山大赛,将来自全世界的顶尖选手汇集于岗什卡雪峰。

  

  选手们雪山上安营扎寨 罗云鹏摄

  

  选手在岗什卡滑雪。罗云鹏摄

  西部:季风不到,荒漠湖泊神奇并存

  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海拔5808米的的“团结峰”,是整个祁连山系的最高峰。置身顶部,“足踏玉龙背,手抚万年雪”的豪迈油然而生。群峰环围,中间形成洼地,融雪降水汇聚,从而形成哈拉湖。

  

  哈拉湖 罗云鹏 摄

  位于德令哈市西南的克鲁克湖和托素湖,这是一对神奇的姊妹:两湖紧邻,克鲁克湖是淡水湖,托素湖却是咸水湖。

  带着盐的水流入托素湖,没有出口,于是湖面蒸发,盐分沉积。而发源于祁连山南麓的巴音郭勒河、鱼卡河等河流为克鲁克湖提供重要供水源,有进有出。

  

  克鲁克湖—托素湖湿地 罗云鹏 摄

  

  翡翠湖 王俊峰 摄

  宛如镜面的翡翠湖。从祁连山流下的河水携带着各种盐和矿物质,至柴达木盆地后,或受阻成湖,或蒸发下渗,由于没有水循环,水蒸发后留下盐,在南麓形成许多盐湖。

  

  雅丹地貌 王火炎 摄

  神奇的雅丹地貌。柴达木盆地一望无际戈壁滩上,壮观的雅丹地貌群千姿百态。“雅丹”原是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

  

  航拍柴达木盆地境内的雅丹魔鬼城 代纯 摄

  在刮大风的荒漠地区,地表没有植被,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大地上形成顺着风向一个个垄槽相间的地貌形态。

  

  神奇的水上雅丹 柴迪成 摄

  气势磅礴的祁连山脉,周围森林、草原与湿地重叠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点缀着大漠,种种独具魅力的景观,无不与她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她是默默不语的母亲,千百年来哺育着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柴达木盆地,让广袤土地上的万千生灵都受到她的伟大馈赠:飞禽走兽在这里和谐栖息,此间奔走劳作的人们演绎出厚重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直至今日,它依然是我国生态安全最天然的捍卫者。

  多谢你,祁连山。

  参考资料:

  1.部分资料由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提供

  2.单之蔷,《幕后英雄祁连山》,中国国家地理,2006(3)

  3.柳丁,《唐朝是如何打造“一带一路的”》,《河西走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2017年

  4.张信刚,《丝绸之路在哪里?居民是谁?宗教都是什么?》,书城,2015(8)

  5.芮乐伟·韩森[美],张湛译,《丝绸之路新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9月版

  6.桓大司马,《金庸笔下混淆的明教、伊斯兰教和拜火教》,文史宴微信公众号,2018年

  7.刘梓林,《丝绸之路上的“阿凡提”形象考古》,澎湃新闻,2018年

  另参考西域文化网、地名古今、凯风清韵等微信公众号

  作者:罗云鹏 潘雨洁

  

【编辑:刘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