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警惕“洗碗效应”

2018年12月04日 16:06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警惕“洗碗效应”

  有一种效应叫“洗碗效应”,讲的是经常洗碗的人打碎碗的概率比不洗碗或少洗碗的人大:一旦打碎了碗,不仅会前功尽弃,还可能因此受到批评;而那些没洗碗或很少洗碗的人,则不会因此挨批评、担责任。

  严格管理容易得罪人、险难课目训练怕出事故不敢上、遇到困难退避三舍当甩手掌柜……凡此种种,都是“洗碗效应”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表现。如放任“洗碗效应”蔓延,“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怕担责任、不愿管、不会管的人就会多起来,任劳任怨、主动担当、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人就会变少,这种现象不容小觑。

  “年初出事白干一年,年末出事一年白干。”基层部队中流传的这句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谈“错”色变、望“错”生畏的心态。一些人怕字当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宁愿“重复昨天的故事”,也不愿意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不敢为、不作为,实质是不担当、怕追责,是一种懒政的表现。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实际工作中,即便再怎么小心细致,也难免“磕碗碰盘”。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出错者要有一定的包容度,不能搞“一错否决”。对“打碎碗”者绝不能抓辫子、扣帽子,而是要给予理解信任、提供帮助指导,创造机会平台。尤其对于大胆创新、敢作善为者,更要予以特殊“关照”,让他们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

  龙头怎么带,龙尾就怎么摆。安全管理工作要防止“洗碗效应”,既要树立“零错误”的意识,力争把工作干到最好,还应探索建立容错机制,树起干事创业的导向,让担当者勤政敢为,让改革者不再畏首畏尾,让实干者没有后顾之忧。唯有如此,才能为主动“洗碗”者卸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挑担子。同时,要完善奖惩机制,让“不洗碗”“少洗碗”者脸红出汗,付出代价。只有在官兵中形成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氛围,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富有成效,迈上新台阶。

  乔春雷

【编辑:丁宝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