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取消医疗耗材加成,北京深化医改出台了这些新策

2018年12月27日 19:3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 林苗苗)27日,北京市推出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新策,在此前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等基础上,推出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16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等进一步举措,将于2019年6月中旬正式实施。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取消加成机制、调整服务价格等改革举措,不仅将带来收费单上的显性变化,还将减少“卖药品、用耗材、大检查、多化验”等给患者带来的不合理隐性负担,推动医改继续走向深化。

  “有升有降” 重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的本轮改革与2017年4月起实施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脉相承,涉及北京市各级各类的公立医疗机构、政府购买服务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共3000余家。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北京市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主体内容可以概述为“五个一”。“一降低”即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价格,控制检查费用;“一提升”即提升中医、手术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体现医务劳动价值;“一取消”即取消医用耗材加成,降低耗材价格;“一采购”即实施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和药品带量采购,进一步腾出费用空间;“一改善”是指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总体上仍沿用1999年的医疗服务价格,75%的服务项目价格低于成本。2017年4月,首批435项医疗价格进行了调整,打破了近20年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僵局。按照国家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的要求,北京此次将中医、病理、康复、精神、手术、检验6类项目纳入改革范围,对1600余项价格进行规范调整,坚持升降同步,调整服务项目比价关系,重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此外,通过取消加成机制、调整服务价格等举措,在收费单上的显性变化的同时,还将为患者降低“卖药品、用耗材、大检查、多化验”等不合理的隐性负担,促进医疗服务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服务改善型转变。

  改革同时注重改善服务与强化保障

  记者发现,在“五个一”带来升降变化的同时,《实施方案》提出要改革与改善同步,改革与监管同步,改革与保障同步的“三同步”,改革的同时注重提升保障措施、改善医疗服务。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测算显示,本次改革后预计门诊病人个人负担总体基本持平,住院病人个人费用负担略有增加,通过“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确保总体影响可控。调整的医疗服务项目除国家明确规定不报销的项目外,均纳入北京市医保报销范围。精神类项目全部按甲类报销。

  此外,北京市医保部门将根据情况,在目前职工住院报销封顶线30万、城乡居民住院报销封顶线20万的基础上,提高职工和城乡居民住院报销封顶线和医疗救助标准,减轻大病患者医药费负担,加大对社会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对价格调整引起费用涨幅较大的病种,将综合施策确保把个人负担和特殊困难群体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

  在改善服务方面,北京市卫健委此次同步印发《改善医疗服务规范服务行为2019年行动计划》,其中,三级医院号源将更多下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联体核心医院的相关专科预留30%专家号源给合作医疗机构。在目前市属医院推行知名专家团队的基础上,原则上北京的三级综合医院将全部开展知名专家团队服务,促进院内分级诊疗。

  提升百姓获得感 深化医改再提速

  “此轮改革是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持续和深化。”北京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自2017年4月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总体平稳,打破了存在多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得到加强。

  据统计,北京的三级医院门急诊人次较改革前减少8%,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增幅近30%,三级医院出院患者增长11%,全市平均住院日缩短1天,分级诊疗成效明显。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1066亿元,门急诊次均药费减少6.9%,住院例均药费减少17.4%,节省药品费用超过101亿元。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患者开展的独立调查显示,96.4%的低保户对调整救助标准表示满意;对1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显示,患者对改革的支持率、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认为:“改革医疗机构传统的创收方式,进一步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北京医改正在不断提速。”

【编辑:丁宝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