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原生家庭”只是起点 后天努力才能决定未来

2019年01月11日 10:26 来源:文汇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张鹏

  前不久上映的青春电影 《狗十三》,让大家熟悉的“原生家庭论”再次跃入公众视线。更多人将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解读为:“来自家庭的‘爱暴力’,是导致我们这代人敏感、胆怯、自卑、多疑等负面性格的重要因素。”更有评论指出,“这部电影剖开这些家庭相处,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为何会成为今天的我们”。

  就在网络上掀起一股对于“原生家庭”的热烈讨论时,另一种声音试图在“纠偏”:“原生家庭理论”根本不是正统心理学概念,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来自遗传基因,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几乎没有影响。这篇在朋友圈里流传甚广的帖子让不少“如今的父母、曾经的我们”错愕不已。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行为究竟有多大影响?对此,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给出了一致答案。诸多研究表明,童年家庭环境对个体成长有重要影响;但同时,不应过分夸大原生家庭的作用,因为由此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后天行为进行调整和改变。父母要做的,是尽其本职,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家。

  “原生家庭论”是孩子成长绕不开的教育观

  “我一辈子没问过父亲问题,我有长达20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与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去年4月,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上公开提及自己的原生家庭,将年轻时自己 “爱较劲、讨厌别人干涉”等不当行为,归结于与父亲的不和。

  高晓松对于原生家庭的论述,得到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支持:“家庭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浓缩,而个人是整个家庭的浓缩,谈论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原生家庭的概念越来越流行。无论是互联网上的明星八卦、社会案件,还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人们都习惯性地将一个成年人后的种种表现,与“原生家庭”联系在一起。这种理念,渐渐渗透到了教育、婚恋等领域。

  人们谈及原生家庭对成年人的影响,通常关注的是父母不恰当的行为和理念,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心理创伤。最为常见的,是成年后的演艺明星们不尽如人意的婚姻生活,被刨根问底地关联到原生家庭的不圆满上。

  去年,歌星张靓颖结束了原本就不被看好的婚姻生活,许多网友认为,她的婚姻失败源于童年生活中父亲的缺位。张靓颖的父亲是成都一家运输公司的司机,因为长期跑长途,和家人聚少离多,最终与张靓颖的母亲离婚。而另一边,张靓颖与母亲的关系也不甚融洽,导致她将心理依赖投射在了不合适的伴侣身上。

  曾有专家从心理学角度对此给予解释:若父母关系紧张,其中一方常常会出现心理学上的“退行行为”,即本该是孩子依赖父母的,却变成了父母中的一方或者两者都依赖孩子,并且通过对孩子的依赖来弥补自己的感情缺失。这种反向依赖会成为孩子情感发展的束缚。

  对于孩子而言,他的情感发展是从对父母的依恋逐渐转向,发展为结交朋友等各类社会关系。父母对孩子的依恋,使孩子的社会情感投放点发生了扭曲,不仅会形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导致其恋父或恋母,还会使他们习得不良的家庭相处模式。

  对“原生家庭论”的肯定,也是家庭教育逐渐被家长们所重视的原因。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微微(化名)与先生就十分关注父母行为对于孩子的示范作用。她说: “大量影视作品和文章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美满对于孩子的心灵健康有积极作用,这是影响孩子一辈子命运的大事儿。”

  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肯定童年养育的关键作用

  然而近日,有不少公号发文称,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更有文章直言,“原生家庭论”是伪科学,这颠覆了大多数人的认知。作者罗列了大量实验数据,试图阐明人格的形成有40%是受到遗传的影响,其余60%也不能归结为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相比家庭环境这种共享环境,学校、社会等非共享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更为显著。

  实际上,从精神分析学派的灵魂人物弗洛伊德,到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再到以“依恋理论”留名心理学史的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都旗帜鲜明地指出,以原生家庭为主线的早期经历在个体心理行为发展中扮演着主导作用。

  肯定原生家庭对于孩子行为和性格养成的影响,就要谈及童年家庭环境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崔丽娟认为,童年时期,孩子接触的外界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毋庸置疑,不过个体的情况十分复杂,受到环境影响有大有小,不能简单地用数据框定。”

  一位心理学界的学者表示,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童年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年后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模式、心理适应能力、性别认同和诸多社会行为模式最为主要的因素。

  同样,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也有研究表明,孩子童年的养育质量影响着以眶额叶区、前额叶区和杏仁核共同构成的“社会大脑”,以及脑细胞之间的不同连接水平,从而修剪出个体或愉悦、或忧伤的大脑优势神经反应通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较低养育质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由于神经递质基线水平长期偏离常态,其成年后的抗压系统更为脆弱。同时,幼年经历低质量养育环境的个体,成年之后免疫系统也更为脆弱,往往成为各种心身疾病、抑郁及其他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此外,近期遗传表观学的研究也发现,那些高危基因的携带者通常只在不良的成长环境中才会表现出相应症状。

  每位父母都应为孩子提供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

  既然原生家庭如此重要,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怎样的家庭环境呢?

  上海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认为,从统计学角度看,家庭殷实、父母具有良好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更利于孩子的成长。他回忆说,自己曾带教过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干部,深聊下来才发现,这位同学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员,但父亲敢于担当,母亲乐于相夫教子,父母之间感情很好,这让他拥有了阳光乐观的个性。黄洪基说:“父母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情感和行为上为孩子提供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这种家庭对孩子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比课外补习班深远。”

  家庭教育的艺术在于掌握一个“度”。崔丽娟表示,个体性格养成和行为是外因与内因、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判断哪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好比孩子的“学步车”,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又不能无限的放纵。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陈侃则坦言,原生家庭的影响被过度强调了。她认为,原生家庭的苦痛既在代际之间传递,又在代际之间不断化解,最终会凝练为这个家庭最个性化的精神财富。

  如果原生家庭给了你黑暗的阴影,你就要亲手点上一盏灯,驱走黑暗。电影《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莉丝讲述的就是一个通过自己后天努力,颠覆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故事。莉丝原本拥有 “地狱般”的原生家庭——父母酗酒、吸毒并患有艾滋病,母亲精神分裂,全家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成为众人歧视和嘲笑的对象。

  母亲的去世,让莉丝下定决心改变自我。通过努力读书,莉丝最终考上哈佛大学,拥有了辉煌灿烂的人生,逆转了悲惨的命运。这个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鼓舞了许多人,现实生活中的“莉丝”还因此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

  业界专家表示,原生家庭确实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但人的成长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到达终点的路途也可以是多样化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正处于人格养成期的青少年,应主动走出“原生家庭”模式,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不易。要知道,能够决定自己人生未来走向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遇到问题积极应对,才是解决之道。

【编辑:邢天然】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