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点滴小事中感受法治进步

2019年04月03日 06:12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在点滴小事中感受法治进步
今年春节法治家乡行活动见闻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2019年春节期间,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组织大学生、硕士生开展了“法治家乡行”活动,利用走亲访友之际了解社情民意,在随机性走访和实地调研中感受法治建设的成就,发现基层群众对法治的需求,形成了75份41万余字的春节回乡法治见闻实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地调研后,这些学法律的学生才发现,基层的普法工作,需要普法工作者既要懂法治,又要懂传播,又要了解当地实际,付出了很多努力。

  “我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面对普法对象,不仅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以普法对象最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虽然我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句话,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2018级法学博士研究生陈振炜说。

  对于普法的实效,陈振炜有了亲身体会,“我看到了普法工作对家乡的改变,尊法守法的人越来越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人也越来越多”。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普法工作既要求法律工作者对法律知识有准确深入地理解,也要求他们具备把法律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语言的能力。

  “我曾经以为法治离我很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经过这次调研,我看到了家乡的法治举措,也体会到了即使是再宏大的概念也会在平凡的生活里落脚。在不大的街道办事处、在老式的小区里,都能看到法律工作者的身影,也能感受到普法带来的改变。”2018级本科生周冬青说。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看完学生们的调研报告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教授发出这样的感慨。

  “同学们从微观视角,深入了解和调研我国各地法治现状,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研究能力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同学们从群众口吻中剖析法治精神,用脚步丈量大地,亲身感悟了法治建设的力量与希望,更有利于法律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法治初心。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必定会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栋梁。”林嘉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在点滴小事中感受法治建设力量”

  西部某贫困县的一位村支书介绍说,这几年日子富裕起来了,村里的路修好了,但超载驾驶毁坏马路、晾晒谷物占路等做法,让原本修好的路变坏、原本就不宽的路变窄。现在实行了路长制,加强了管理和教育,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了,车都能开到门口了。

  “你问我啥是法治,我说不清楚,我觉得现在能把车开到自家门口来,这就是法治!”村支书说。

  一位机长师傅说,以前人们被辞退的时候,从来不敢跟单位主张什么,大多把委屈咽到肚子里。但是现在,会有人站出来跟单位“叫板”,有的还会去告单位,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敢跟单位主张自己的权利,这就是法治。”机长师傅说。

  有的同学发现,以前人们之间发生纠纷,有的忍气吞声,有的仗着家里的势力自己解决。现在再发生纠纷,大多数愿意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来解决。调解、普法工作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纠纷预防和解决机制正在形成。

  “回乡短短五天时间,在与父老乡亲们的闲聊中,在点滴小事中,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法治建设的力量。”2017级本科生张欢说。

  “要靠你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2017级本科生王子君在调研过程中,一位老师对她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个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将会越来越完善,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好,但最紧要的,还是要靠你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多位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调研让他们看到了普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看到了普法给家乡带来的改变,看到了法律工作者在普法工作中的付出。

  “我在调研中,收获了很多关于家乡法治建设的真实素材。法治路漫漫,需要数代人接续努力。”2017级法律硕士研究生谭兴寰说。

  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仝盼英说:“我在实践过程中共采访了11名居住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的居民,每张面孔都让我印象深刻。改革开放不易,法治建设的每一步也都不易。前途光明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辈法律人自当奋进。”

  2018级本科生张唯杰在调研中看到,有那么一些人,为了法律知识的普及而愿意放弃高薪和名誉,默默无闻地在乡下、在基层进行普法教育工作,“法治社会的建成,需要有这样一些人去努力。作为一名法律人,我也愿意成为他们这样的人”。

  “要让普法进入寻常百姓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春节过后,中国人民大学2018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王硕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村民的法律知识主要来自于传统媒体,今日说法、普法栏目剧等电视节目是他们法律知识的来源,城市里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普法在村民这里还比较少。”王硕说,普法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让法律知识能够从书本上走到群众心中,要让法律专业知识“进入寻常百姓家”。

  “让法律走下教科书,走进百姓家门,还需要法律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2017级本科生周姝含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认为,当前,普法工作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对普法形式、普法内容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调研活动,有助于帮助我们发现普法工作中的短板和软肋,从而让以后的工作更有针对性,进一步将“七五”普法向纵深推进。

  王轶说:“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种形式的、不同层次的普法宣传活动,让民众对法律知识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慢慢地树立法治信仰。当法治成为每一个人信仰的时候,就是我们成为法治国家的时候。”

  制图/李晓军

  调研心得

  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吴迪:“在调研过程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法治的进步,也看到了家乡因此变得更好。让我作为一个法律人,也感受到了必须奋进前行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8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王硕:“法治现代化的推进,农民不应该作为局外人、旁观者,而应该作为参与者、建设者。普法工作越向纵深开展,越需要关注农民这样的群体,把法律专业知识转化为朴素的语言,让他们听得懂、愿意听。”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8级社会法学硕士研究生何思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在不断推进,路长水远。我在和村民的聊天中,既看到了他们的困扰,也看到了法治带来的一些改变。我和那些受困扰的村民都相信,困难定会克服,问题也会解决,我们终会迎来法治建设的朝霞满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韩强:“我在往年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时,曾经对家乡居民的法治意识进行过简单了解,这次深入调研让我发现,家乡的普法工作有了很大进展,越来越多的受访者相信法律,敢于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权益,而不再是草草和解甚至忍气吞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董秩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法律制度会更加完善,更加立足国情实效;百姓在遇到纠纷时,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也变成寻求法律的救济。依法治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滋润泥土的春雨,纵使道阻且长,我们仍然坚定前行。”

  本报记者 蒲晓磊 整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