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丝创谷:福建的“转化特区”

2019年04月25日 10:08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海丝创谷:福建的“转化特区”

  本报记者 谢开飞

  产业鹊桥

  夏宁邵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支戊肝疫苗“益可宁”获准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之前夏宁邵、李少伟入选《自然·生物技术》全球转化领域top20研究者;戴李宗团队开发了国内首条大客车整车阴极电泳涂装生产线,产品销往全球115个国家;郑南峰团队成果“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大批瞄准国际前沿的重大成果争先“落地”,这是刚刚闭幕的首届“海丝云创”国际丝绸之路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论坛上传来新消息。

  之前,福建获批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同时提出“构建海丝协同创新网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厦门大学(以下简称厦大)提出“海丝创谷”的创新思路,以“世界科技+福建智造+全球市场+海丝文化”为特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汇聚再创新的高端平台,力图以此破解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两张皮”的难题。

  “硬成果”敲开转化应用大门

  1998年,一支来自厦大、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疫苗研究团队,研发出全球首支戊肝疫苗“益可宁”,战胜国际上的多个顶尖机构,通过技术转移,在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生物制药打破国际垄断竖起了原始创新标杆。

  2005年,夏宁邵团队与养生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养生堂)合作共建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疫苗研究中心)获批,并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默克公司等世界一流高校、研究所、国际组织、跨国药企开展合作。2009年,该研究中心获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研需要“硬功夫”,转化应用也需要“硬成果”。在合作共建期间,养生堂与厦大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创新联合体:企业除了负责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出课题,为基础研究的产业孵化指明方向;研究中心产出的成果,则由养生堂负责转化并产业化。

  “以戊肝疫苗为例,学校和养生堂分别投入了100多名科研人员,上游中游阶段研发,主要在大学实验室做,中游下游研发则主要在企业实验室做。这两支队伍,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许多参与研发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就职于养生堂旗下的相关企业,使技术转移实现了‘零障碍’。”夏宁邵说。

  在新模式的推动下,疫苗研究中心通过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开展创新研究并促进成果的产业转化,不断产出诸多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2017年,国内首支宫颈癌疫苗完成临床三期试验并申报上市;2018年,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的大门,走在全球的前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计划引进研究中心的疫苗,以支撑本国的HPV疫苗计划免疫……

  新制度保障科研变成产品

  石墨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正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瞄准年产值逾800亿元的市场,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白华团队,开展石墨烯基润滑油添加剂项目研制,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实现了“前期基础研究—中试—量产”的“三级跳”。

  “研究院由厦大田中群院士担任院长,引进石墨烯发现者、诺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并引入了全新的项目培育机制。”白华副教授说,康斯坦丁教授领衔专家小组对该项目评审把关,并针对技术和产业化方向给出重要建议;同时,他还多次奔赴厦大听取项目进展报告,指导项目下一步研发,鼓励尽快推进产业化。

  研究院还配备了强大的行政支撑队伍,协助设计产业化模式,代表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推广,寻求产业化合作伙伴和投资人。在与合作方接触的过程中,参与协商谈判,处理有关法律和知识产权事务,将科研人员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研发中。

  “研究院创新了知识产权转化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将学校所持股权70%直接转让为技术团队持有,激励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热情。”白华副教授说,他们的项目攻克了石墨烯在油品中的均匀分散性等关键技术,可节约燃油5%左右,团队以技术作价入股华宇龙盛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占其15%的股权,从而顺利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

  “学校将研究院打造为‘成果转化特区’,打破身份、地域的界限,采用全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在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尼龙六石墨烯复合纤维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技术发展难题,实现了成果从种子期创新研发到应用期,从样品到产品、商品的快速转换。”厦门大学科技处处长谭忠说。

  把转化独木桥建成“高速路”

  创新集群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但在成果转化工作中,却常常面临着两难:研发不仅要专注于某一学科、某个领域做深做精,还要面向市场跨行业、跨领域满足全产业要求。这一矛盾如何破解?

  开发我国第一条大客车整车阴极电泳涂装生产线,产品销往全球115国;建设11个校企研发平台,与40余家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重防腐蚀涂料、防火阻燃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领域,厦大戴李宗团队致力于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产业化路线”。

  “在基础创新研究链的前端环节具备较强的能力,却缺乏应用创新链的后端能力,这是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戴李宗教授说,团队牵头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3家高校,以及13家涉及石油化工、氟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建设了“石化下游原材料与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成果转化,打造聚合物阻燃与防火材料产业链、氟化工与含氟特种功能材料(涂层材料)产业链。

  “这种方式实现了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把在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之间搭建的‘独木桥’变成了一条坚固又畅通的‘高速路’,吸纳一批国内外高精尖人才跨学科、跨行业进行协同创新,并有针对性地服务合作企业,研发出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产品。”谭忠说。

  对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厦大还有很多探索。以国家地方急需、行业企业痛点为目标,郑南峰团队探索出了成果转化“系统工程模式”,在郑兰荪院士的带领下,全力打造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破解了催化加氢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诞生一条单批次公斤级、年产能吨级的金属纳米催化剂中试生产示范线,相关产品在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福尔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完成工业应用。

  赵金保团队与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动力及储能蓄电池研发中心,经过产业化中试,开发出国内首条完全采用国产技术的水基单面涂布陶瓷隔膜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率先全面应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中,推动了行业共识的形成……

  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说,学校将瞄准国际前沿、紧跟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在创新资源汇聚、创新成果供给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优势,努力产出并转化“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打造具有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产城学人”融合发展的示范高地。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