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借钱不还,小心成诈骗

2019年05月08日 13:06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借钱不还,小心成诈骗

  近日,各地人民法院发布的“借款型诈骗”案件引发社会热议,这类案件有以下共同特点: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贷的形式,骗取公私财物的诈骗方式。那些借钱不还的人,有可能会构成诈骗犯罪。那么,应该如何区分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又该如何防范“借钱不还”型诈骗?本期主持人为广大网友支招。

  问:什么条件下借钱不还会构成诈骗?

  主持人:这主要看“借钱不还”的性质如何判定。区分行为人“借款不还”的性质,主要从行为人借钱时的主观故意、有无偿还能力以及对所借款项使用情况等综合因素分析,不能简单片面地认为,只要立案之前归还款项的就一律无罪,因为主观方面无非法占有故意,进而推定不成立,忽略了审查其归还的款项来源是否合法或者非法。例如,以工程资金需求为名向他人借款,并全部用于偿还欠账和赌博,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应认定为诈骗罪。

  问:如何区分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

  主持人:“借钱不还”型诈骗犯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从一般意义上讲,由于犯罪人通常都是披着民间借贷的面纱实施诈骗,而且这种情况多发于亲戚、朋友、熟人之间。从法律定义上看,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借贷式诈骗与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借款为名转移财产、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但二者在行为人的主观意图、采取的方式、对借款的态度等方面都不同。其中,对于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是根据被告人客观行为以及其他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行为人在犯罪中的行为表现往往更能表现出其主观意图。

  问:如何防范“借钱不还”型诈骗?

  主持人:简单地说,借钱给别人,尤其是巨款,要“三思”而行。第一,要有规范合法的手续,即合同文本。在正常的民间借贷中,借款人会告知债权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让债权人知晓借出资金的用途和风险,从而作出决定。在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常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借款用途,如投资、工程建设等正当而且有丰厚利润回报的项目,使被害人产生其借出资金安全并能及时收回的错误认识。第二,要仔细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如果行为人本人具有较好的财产条件,虽然通过虚构理由等手段获得了借款,并用于赌博等活动造成借款无法按时归还的,但其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房产、汽车、股票等,能够保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第三,要认真核查借款人的个人信息是否正确。在借贷式诈骗中,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前会利用假名、假住址或假证件来掩盖真实身份,在得手后便销声匿迹。

  (本期主持人 李万祥)

【编辑:梁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