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精准扶贫进行时:四川农民杨义华的“小确幸”

2019年05月27日 15: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四川巴中5月27日电 (张文晖)从四川省成都市出发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350公里,高速路两旁不断出现“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的标语牌,将记者引向巴中市巴州区。

  巴州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2014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万户8.5万人,贫困发生率1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022元(人民币,下同)。贫困体量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

  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为完成高质量脱贫目标,巴州区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就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累计减贫8181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90元,较2014年增长72.2%,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

  “过去,我们有三愁:愁老人无人照料;愁孩子无人照看;愁务工收入太少。”现年44岁的杨义华是凌云乡寨子包村一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谈及以往生活,她如上对中新社记者表示。

  2014年前,杨义华与丈夫刘向阳在浙江宁波务工,收入微薄。因年迈母亲患病无人照顾,儿子读书无人照管,夫妻二人被迫返乡。但返乡后,由于夫妻二人没有谋生技能,而母亲长年患病,2014年,杨义华家中3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015年,在村、社协调帮助下,杨义华夫妇承包了16亩果园,在驻村农技员的指导下,对果园进行了改良,通过精心管理,当年就收入3000多元。而后,在金融扶贫政策的出台下,杨义华通过小额信贷和村产业扶持基金,开始发展林下养鸡,并逐渐扩大养殖规模,先后注册成立家庭农场、承包水塘养鱼。

  如今,杨义华的年纯收入达到了5.6万元。其母亲办理了特殊门诊,2018年在市人民医院住院花费8700多元,自付仅1300元。儿子刘洋享受2018年春、秋季寄宿生生活补助共计1000元,2018年教育扶贫基金1500元。此外,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杨义华在新居点置换了1套新房。“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只能说这确实是我的小幸福。”

  杨义华就是诸多在此政策帮扶下成功脱贫的贫困户缩影。中国官方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8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总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明显加强。(完)

【编辑:李季】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