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患癌妈妈给儿子写8封生日信 嘱咐将来做“有用的人”

2019年05月31日 01: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 

  患癌妈妈写8封生日信“伴”儿子成长
   让丈夫在孩子每年生日时念给他听直至成年 嘱咐将来要做“有用的人”

  30岁的年轻妈妈覃小连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而她的儿子轩轩还不满10岁。覃小连说,也许不能看着儿子成年,于是将心里藏的很多话写成8封信,计划一年一封,让丈夫在儿子每年生日时念给他听,陪伴他直至成年。

  “肺癌妈妈为儿子写下8封信”的故事打动了众多网友。昨天,覃小连的丈夫张志元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现在妻子已经回到武汉的家中,闲下来时,妻子会教儿子扫地、做饭和简单的家务,“她怕将来我出去打工,儿子一个人照顾不好自己。”眼下,覃小连还是乐观地与病魔做斗争,希望自己的身体能好起来。“她想趁着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回趟她的老家桂林。”张志元说。

  妈妈确诊癌症晚期后

  写给儿子8封生日信

  “祝你十八岁生日快乐。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妈妈要跟你说声再见了,妈妈不能再写生日信给你了,接下来的路你要自己走下去,因为你十八岁,是大人了,但妈妈的心一直会陪在你身边,直到永远……”

  这是覃小连给儿子轩轩写的18岁的生日信,这样的信还有7封。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后,最让她牵挂的是尚未满10周岁的儿子。按照医生的说法,覃小连的生命也许不会超过一年,这意味着,从11岁起,覃小连可能没法陪伴在儿子身边了。为此,她给儿子写下了8封生日信,希望每年一封,陪伴儿子直至成年。

  11岁生日,覃小连写道,“看着你一年年长高,妈妈心里很高兴,希望你健康成长,长大做个有用的人。”

  12岁生日,“希望你能过一个特别高兴的生日。”

  13岁生日,覃小连的叮嘱很多,“是不是不像以前那么调皮了?你会不会自己洗衣服?有干净的衣服穿吗?简单的家事你要学着做熟……”

  14岁生日,覃小连问,“该上初一了吧,放学都不用爷爷接送吧?现在你在长身体,要多吃点饭,别买零食了,千万不能像你爸爸那样长成小个子。”

  15岁生日,覃小连叮嘱儿子“要做个懂事的少年”。

  16岁生日,覃小连预祝儿子“中考加油”。

  17岁生日,覃小连叮嘱儿子,“要听老师的话,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将来做一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

  覃小连的信里,没有抱怨,没有生离死别的伤感,更多的是悉心的叮嘱和不舍。

  妻子病房中口述

  丈夫代笔完成生日信

  昨天,北青报记者辗转联系上覃小连的丈夫张志元。36岁的张志元提及妻子,话语中满是愧疚,“她太年轻了,才30岁。跟我结婚后,连场酒席都没摆过。”张志元说,11年前他和妻子是在广东打工的时候认识的。今年4月,妻子的病确诊。

  提及给儿子小轩写的8封信,张志元说:“孩子妈妈生病以后,有朋友和一些爱心人士来医院捐款,我们俩就买了本子和笔,把捐款一笔一笔记下来。5月初,我们俩聊天时,她说想给儿子写几封信,我说行。当时她还在病房打点滴,于是她口述,由我来记在本子上。”

  张志元说,从孩子11岁到18岁,妻子每年写一封,直到儿子小轩成年。他说,妻子口述时偶尔会停下来,“她在想那时候孩子长成什么样子了,可能会遇到什么事情,有时候她对内容不满意,还会让我改,错别字也要改一改,断断续续写了4个小时。”

  教孩子做饭叠衣服

  希望暑假一家人回趟老家

  在一次求助筹款时,张志元无意中提到了妻子给儿子写的这些信。很快,8封质朴的生日信和筹款信息一同曝光在大家的视野里,打动了众多陌生的网友。张志元感到意外,自己和妻子学历不高,两个人的文笔也不算好,信里只是叮嘱儿子注意生活和学习,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儿子小轩今年读三年级,张志元说,“他知道他妈妈生病了,但以为吃了药就会好,我们没告诉他更多的……”谈及未来的打算,张志元和妻子有一些想法:“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没有一年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延长她的生存周期。”

  张志元说,生病后,妻子的体重从45公斤掉到了38公斤,目前在家以休息为主,“只能偶尔起床走动走动,不能做家务活。”

  张志元说,妻子还有好多事想做。“她想我们一家人出去旅行,回武汉之后,她的活动范围只在村里和镇上,都没能带她出去过。她也挂念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希望孩子能比我们读书多,将来有出息,做有用的人。她还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扫地、做饭、叠衣服之类的。将来我出去打工,孩子一个人在家,她怕儿子不能照顾自己。她还想把身体养得好一些,等孩子放暑假,能一家三口回趟桂林老家。她有两三年没回过老家了,现在想带孩子回去看看姥姥、姥爷。”

  文/本报记者 张雅 统筹/蒋朔

【编辑:刘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