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成都“粽子一条街”30余年的三场“接力赛”

2019年06月05日 20: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通讯:成都“粽子一条街”30余年的三场“接力赛”
    成都“粽子一条街”的粽子。 贺劭清 摄

  中新网成都6月5日电 题:成都“粽子一条街”30余年的三场“接力赛”

  作者严易梦贺劭清

  马鞍东路一眼望不到头,能挨个瞧见的,是一盆盆掺着各类馅料的糯米、一个个手拿粽叶的阿姨,以及一样样摆满店摊的粽子。在成都,这条长达千米的“粽子一条街”逢端午便热闹的景象已延续了30余年。

成都“粽子一条街”上的超级大肉粽。 贺劭清 摄
成都“粽子一条街”上的超级大肉粽。 贺劭清 摄

  30余年来,小巷的粽子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的变迁。“粽三代”们从父辈手中接过粽子,开启了一代代包粽人的“接力赛”;信息社会的发展促使传统实体店入驻网络,让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营销“接力赛”得以实现;食客的年轻化倒逼粽子口味推陈出新,这是传承到创新的“接力赛”。

热闹的成都“粽子一条街”。 张浪 摄
热闹的成都“粽子一条街”。 张浪 摄

  进入“职业包粽”已两年的“90后”美女范春蓉在“梁婆婆美味手工鲜粽”店帮忙赶制粽子。“两片粽叶卷形成三角,再飞快地注入糯米和馅料,注意彩线要把粽子扎紧、扎实。”范春蓉一边示范一边说道,自己约10秒就能包一个粽子。

  除了包粽子,洗粽叶、制配料等准备工作及制熟、包装、销售等后期工作都离不开人。马天利从母亲周启玉手里接过招牌“马婆婆手工鲜粽”已经8个年头。这两天,老马家二十多人纷纷出动,忙碌在“粽子产业链”的一个个环节上。

成都“粽子一条街”上的粽子。 张浪 摄
成都“粽子一条街”上的粽子。 张浪 摄

  “光会包粽子不会做买卖哪行?”马天利介绍,2015年,大家给“马婆婆手工鲜粽”注册了商标,同时还设下了淘宝店,开启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营销“接力赛”。

  “触网”变革在马鞍东路粽子商家中广泛上演,最普遍的是开通微信订购业务。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试销和接单,“粽子一条街”的粽子逐渐“飘香”全国。

  35岁的巫登科是参与“梁婆婆美味手工鲜粽”店经营的人之一,今天他的手机一直在响。“这人是内蒙古包头的,去年经人介绍吃过一次,今年在微信上预订了1580元钱的粽子。”巫登科打开手机说道。

  30余年来,为满足更多年轻人的喜好,“粽子一条街”在口味传承到创新的“接力赛”中没有止步。“80年代末只有白粽和椒盐粽,90年代逐渐增加了豆沙、蜜饯、鲜肉、腊肉等口味。”84岁高龄的谢兴玉勾着手指数给记者,咖喱牛肉粽、麻辣排骨粽、板栗鲜肉粽……如今最常见的口味都能念出十多种。

  今年“粽子一条街”还出现了一个一斤多重的超级大肉粽。“这是用一大片腌制的五花肉和里脊包裹着糯米卷制而成。”包粽阿婆梁兴碧介绍,这种粽子有“全家福”之称,需横切成片与家人分享食用。

成都“粽子一条街”。 张浪 摄
成都“粽子一条街”。 张浪 摄

  “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粽子都是自己包,现代社会则更专业、细分化,粽子有了专门的手艺人来包。”《成都街巷志》作者、年近八旬的巴蜀学者袁庭栋表示,这一“新民俗”转变的是“谁来包”的形式,但大家纪念屈原之情和千年前一样,依旧没变。

  包粽人之间的传承、经营模式的突破、粽子口味的革新,三场“接力赛”常年继续。正如“粽情粽义”马鞍东路社区手工粽协会组长张跃书所言,不论“粽子一条街”如何演变,积淀的粽子文化始终是那一份传统。(完)

【编辑:张楷欣】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