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硬核”的科技成果是最好的科普

2019年06月19日 11:2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硬核”的科技成果是最好的科普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披露,她与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上获得新进展,并提出合理应对方案。这一消息很快刷屏。

  “硬核”的科技成果是最好的科普。屠呦呦团队出了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对科普的极好推动。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一方面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就容易出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出了科技创新成果,就会吸引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被刷屏。但此后,有一条把屠呦呦与某明星对比的新闻,成功抢了头条。有人认为,获诺奖的科学家没有娱乐明星收入高,没有明星更有关注度,属于正常现象。事实上,判断一种现象是否正常,不能只看其存在了多久、有多普遍,还要涉及价值判断。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整个社会不能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价值导向,又怎么可能会有科技创新的蔚然成风?很多人不是反对明星上头条,而是担心只有明星上头条。

  想想看,我们的孩子成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会有什么样的榜样?又会立下怎样的人生志向?娱乐不是问题,“娱乐至上”“娱乐唯一”,才是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几乎淡出了大众视野。他们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也无意走到大众面前。可是,当孩子的视线里长期缺少科学家的身影时,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真的没有流量吗? “屠呦呦刷屏”已然给出了答案。

  很多时候,不是公众不需要深层次的内容、不关注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而是在“算法推荐”下,没有机会接触到相关信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屠呦呦刷屏”其实是人们自发地向科学家精神致敬。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是这个社会的刚需。

毛建国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