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贫困村百余“第一书记”:扎根105个村落听民意解难题

2019年06月27日 22: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甘肃贫困村百余“第一书记”:扎根105个村落听民意解难题
    图为张俭鑫正在为村里的孩子们读报纸。 魏丽 摄

  中新网兰州6月27日电 (魏丽)“倒不是怕不能适应农村的环境,而是担心经验不足工作做不好。”2017年8月,甘肃平凉市崆峒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干部张俭鑫被选派到大寨乡桂花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得知突然要去农村扎根,80后的他心里有些忐忑。

  尽快熟悉村情村况,成了张俭鑫的当务之急。刚到任,他就走村入户,调查摸底。村里谁家最穷、最困难,他就最爱往哪家跑,久而久之,村民遇到大事小情都习惯去找他。

  2013年,一场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夺走了村里苏鑫博父母的生命,留下了4岁的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然而,2017年11月18日,同样的事故夺去了他爷爷奶奶的生命。幸免于难的苏鑫博睁眼之后面对的便是高额治疗费和两位老人的丧葬费。

  了解了事件始末的张俭鑫在第一时间召开村委会议,号召村干部及村民为苏家募捐,并带头捐款。同时,他还在网络互助平台提交了筹款申请,先后筹资7万余元帮助苏鑫博一家渡过难关。

  “他帮娃娃申请了每年7500元的孤儿费,现在还经常打电话问娃的生活情况,让我有啥事情就给他打电话。”苏鑫博大姑苏玲玉哽咽着说。

图为罗小荣正在入户走访。 魏丽 摄
图为罗小荣正在入户走访。 魏丽 摄

  与苏鑫博一样,在崆峒区,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扎根农村听民意,扑下身子解难题,笔尖心尖记民忧。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2017年8月,当平凉市财政局社保科科长罗小荣第一次踏上崆峒区寨河乡郭河村土地的时候,他知道,这里不是舞台,是他今后的主战场。“我们村”是罗小荣跟别人交流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组。“脱贫不脱贫头人。”这句话成了考验罗小荣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了“我们村”,他筹资40万修建应急避难场所和村文化广场,扩建了村部;为了“我们村”,他筹资10万元,给村道上安装了太阳能灯;为了“我们村”,他衔接协调,为19户农民安装了自来水……瘦了、黑了,没关系。他说:“这才是我们村的肤色!”

  郭河村位于寨河乡西北部山区,共有358户1686人,截至2017年仍有10户46人未脱贫。村里以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群众增收比较困难。

  大路河横穿郭河村全境,因缺少桥梁,多年来当地百姓出行十分不便,农产品也难以外销。架座桥,成了郭河村彻底脱贫的“命门儿”。罗小荣下定决心,迅速拿出“修桥报告”,敲开无数领导的门,开口做汇报,伸手递报告,最终争取到资金12.5万元,在村里架起了2座“脱贫桥”。

  大桥通行那天,村里男女老少们笑逐颜开,奔走相告……罗小荣也连续两年获得了平凉市“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截至2019年,崆峒区共有105名“第一书记”,在105个村抓党建促脱贫。他们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叠加优势,改“输血”为“造血”,改外促为内生,改普惠为精准,为当地民众脱贫致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完)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