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 四川3人获奖

2019年07月01日 15:3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1日讯(记者 陈淋)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会6月29日在哈尔滨举行,100位科技工作者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四川三人获奖,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的王超、四川农业大学的卢艳丽和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隋少春。

  面对此次大奖,卢艳丽表示,在玉米开花结籽的季节,非常荣幸获得此奖。它给予了自己更多的激励和肯定,让自己在漫漫科研道路上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求索。获此殊荣,她特别感谢学校的培养、同仁的支持和关心,以及团队的努力和自己的坚持。

  “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是卢艳丽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我国西南山地玉米区生产条件较差,旱土坡地、多靠雨养、土壤瘠薄,因此对玉米品种的抗逆性有很高的要求,但这些目标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十分复杂,研究难度大。通过长期研究,他们筛选、创制了一批的耐旱玉米种质资源,发掘了控制玉米耐旱相关性状的关键基因与分子标记,构建了集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开发方法及其数据库、抗逆基因标记为核心的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体系。利用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等方法鉴定了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非编码RNA,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定位等多种方法验证了自然反义转录本与玉米耐旱性存有显著关联,揭示了玉米根系表观调控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丰富和补充了玉米耐旱的分子机理,为玉米耐旱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抗逆基因到底有什么点石成金的魔力?卢艳丽称,有的基因能让玉米根系的侧根生长得更发达,有的是让玉米的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还有的则能让玉米遭遇干旱时提前开花……不同的基因具备不同的功能,他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基因克隆、遗传转化或基因聚合的方式把这些优异基因整合到玉米的基因组中,通过分子标记筛选,确保这些基因能够发挥它的抗性作用,从而帮助玉米抵抗土壤干旱、营养贫瘠等逆境胁迫。

  卢艳丽介绍起来很轻松,而科研过程却是极其艰难的。一个小小的玉米粒,有多达10对染色体、约3.2万个基因、23亿个碱基,是人类已测序的基因数量最多的植物之一。这要让他们去面对庞大而繁琐的工作量,更令人崩溃的还有不可捉摸的环境和天气因素。他们不仅要像农民一样天天泡在田间地头,还得靠天吃饭,遇到糟糕的天气,可能导致鉴定结果的不准确,一些宝贵的突变体材料还可能颗粒无收。

  十多年来,她坚持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其科研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PLoS Genetic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研选育玉米新品种10个,现已广泛推广应用,并产生了较好社会经济效益。这些科研成果代表了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前沿水平,为我国作物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闻链接: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在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下于1987年设立的,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不超过100个名额,为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青年科技奖至今已至第十五届。按照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评审工作安排,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程序,本次获奖者由评审委员会从1167名有效候选人中评审产生,全体获奖者被称为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图片来自四川农业大学)

【编辑:谷梦溪】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