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座红军桥承载跨越八十五年的初心

2019年07月09日 09: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两座红军桥承载跨越八十五年的初心

  2016年9月2日傍晚,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几位村民走过架在八舟河上的红军桥。王婷舒/摄

  7月8日,贵州省黎平县高屯镇上少寨,村民参加新红军桥的通车仪式。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隽辉/摄

  7月8日,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们穿上苗族、侗族的节日盛装。欢腾奔流的八舟河上,“年龄”相差85岁的新老红军桥,隔着50米的河水相望。

  简易的老桥,由几十块窄窄的木板搭起。它高高架在河面上,走起来颤颤悠悠,却讲着厚重的历史故事。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时,当地老百姓自发用家里的床板、门板搭成桥助红军渡河,也开启了红军西进的征程。这座桥,80多年来一直叫“红军桥”。

  新桥4米宽、50多米长,是座结实的水泥桥,它讲了一个爱心故事。

  2016年9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采访中了解到,上少寨的村民世代守护着令他们自豪的红军桥,但这座不能通车的老桥让村民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他们辛勤种植的水果要靠扁担一担担挑着过河才能卖出去。上百户村民的共同心愿就是有一座能通车的新桥。

  村民们修新桥的愿望,被中国青年报社用全媒体的形态进行了报道,并迅速得到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关注。该基金会发起了为上少寨募集资金修桥的项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得知情况后,决定出资180万元修座“新红军桥”,完成寨子里百姓的心愿。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宣传工作部主任吕大鹏说,给上少寨建一座坚固、宽敞的“红军桥”,可以帮助老区百姓抵达“富裕”的彼岸,也寄托着我们“重走长征路”的精神信仰,也是中国石化实践不忘初心的实际行动。

  虽然修桥的过程波折不断,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八舟河上的新红军桥终于通车了。

  中国青年报社有关负责人说,中国青年报记者持续3年关注上少寨,多位记者多次深入一线,用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推动着新红军桥的进展。现在全党都在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学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报社携手社会力量新修一座红军桥,方便当地百姓出行,助力父老乡亲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是媒体人不忘初心的生动实践。

  接连几天的暴雨之后,八舟河水迅速上涨,村里人不再担心过去几十年反复上演的场景:大雨冲走桥板,寨子里的人出行只能撑船过河,等雨季过了,大家再凑钱修桥。

  今天午后,雨过天晴,昨天宰好的猪,已经在河岸边几口大锅里煮着,妇女们聚在一起,围着锅台烹制传统年节吃的“十大碗”。

  在震天的鞭炮声中,两辆挂着大红花的汽车开上了新红军桥,村里年纪最长的几位老人在桥的另一端等待汽车驶入寨子。“这简直是梦里的场景”,89岁的吴谋义见证过新旧两座红军桥修建的场景。

  68岁的吴锡焰几十年来一直为修桥奔走,他说,每一次修桥都让日子更有盼头。

  正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所说,透过“新红军桥”,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守得住初心、担得起使命、抓得住落实”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我们铭记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想百姓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重要实践。

  本报贵州黎平7月8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世昕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左盛丹】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