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伊氏书屋”主人伊炳荪: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2019年07月10日 16:0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伊氏书屋”主人伊炳荪:
  百年老屋藏书万卷 耄耋之年笔耕不辍

  图为伊炳荪(右一)与书友交流。魏丽文 摄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本好书,足以改变人的一生。在梅州江北老城区,曾有这样一间老书屋,一度成为爱书人士的“打卡地”,许多文学爱好者常常相聚于此,以书会友,以墨抒情。

  书屋的主人叫伊炳荪。2015年,伊炳荪的祖屋“伊氏书屋”免费对外开放,里面藏有书籍上万卷。许多爱书之人闻讯而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翁,下至四五岁的稚童,络绎不绝。

  “这些书只要别人愿意看,我都会借。”伊炳荪免费借阅图书的事广为流传,2017年,伊炳荪被评为“梅州十大公益人物”。后来,书屋因故搬到了梅县区程江镇,85岁的伊炳荪依旧守着他的“黄金屋”,不改初心。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见习记者 魏丽文

  视书如宝 藏有书籍万卷

  提起“伊氏书屋”,不少住在梅城江北老城的市民都很是熟悉。“伊氏书屋”位于梅江区原光远小学旧址旁,文保路与元城路交界处,由伊炳荪的祖父于1925年购得,经修整扩建后,成为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屋,取名为“伊氏书屋”。伊炳荪生于斯,长于斯。

  那里既是伊炳荪的祖屋,也是他的精神家园。因祖上崇文重教,近百年来,祖屋后裔都非常重视收集书刊。受叔父伊钦恒的影响,伊炳荪自幼喜好读书,初中时开始买书藏书。那时,伊炳荪的家里并不富裕,买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伊炳荪便从学校发的助学金里挤一点出来,买自己喜欢的书。

  过去,“伊氏书屋”虽有藏书,但平时多是伊炳荪叔侄二人在书屋里看书学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015年,伊炳荪叔侄二人利用空余时间将屋内收藏的上万卷书籍整理好后,免费对外开放。

  伊炳荪常常向借书的人说:“只要你们喜欢看,就可以借去,不用租金,但一定要记得归还”。

  2018年,梅江区金山小学新校址刚好选在了书屋附近。百年祖屋和一屋子的书,该何处何从?一开始,伊炳荪并不愿意搬迁。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伊炳荪最终还是同意了。“书屋被拆,我很舍不得,但为了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值得的。”伊炳荪坚定地说。

  书屋被拆后,迁至梅县区程江镇周塘村。记者近日乘车前往书屋新址,见到了伊炳荪老先生。尽管年事已高,但伊炳荪仍然精神矍铄,腰杆笔直,说话铿锵有力,爬上4楼,大气也不喘一下。

  4楼便是伊炳荪藏书之处。书屋刚搬过来时,他每天要爬上4楼,花好几个小时整理书籍,汗水经常湿透了衣服。

  屋内5排双面书架上秩然有序地陈列着各种类型的书籍,“这排书架放的是历史书、那排书架放的是经典名著……”伊炳荪如数家珍。

  “这是民国十四年的书。”伊炳荪在一个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白色密封袋,里面装着两本泛黄的书,书名为《光绪嘉应州志》。尽管这两本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依旧平整。

  为了防止珍贵史书遭受虫蛀,伊炳荪还在密封袋里放置了一盒万金油。“这两本书可是我的宝贝,连梅江区图书馆都没有。”说罢,伊炳荪又小心翼翼地把书装进袋子里。

  叔侄接力 打造公益书屋

  叔父伊钦恒是伊炳荪走上读书、藏书之路的一位重要导师,两本“镇屋之宝”也是叔父伊钦恒收藏的书籍。据伊炳荪介绍,其叔父原是华南农学院的教授,当时收藏了不少中外图书。

  除珍藏本《光绪嘉应州志》外,还有民国年间他在大学和中学时期读过的教科书,以及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伊钦恒在梅县任教时编制的乡土教材《梅县历史》等。这些书后来辗转到了伊炳荪手上,他一直珍藏至今。

  参加工作后,伊炳荪先后担任过教师、校长等职位,工作之余经常穿梭在各大书店,“我不抽烟、不赌博、不喝酒,看书、买书、藏书是我最好的消遣方式了。”在采访中,伊炳荪反复提及。

  伊炳荪不仅自己喜欢读书写作,更不吝惜传授别人知识。他的侄儿伊发忠因小儿麻痹症致左腿残疾,一度未能到校学习,伊炳荪就拿着教科书,一点一点地教他读书、识字。

  怀着同样对知识的渴望,也让这对叔侄亦师亦友,志趣相投。业余时间,叔侄两人经常在“伊氏书屋”与文友交流思想。

  彼时“伊氏书屋”的藏书主要是伊钦恒流传下来的,种类并不多。随着前来看书、借书的人越来越多,伊炳荪索性每月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到书店或街边地摊购买各类书刊,同时他还与附近废品回收店的老板打好招呼:“如收有旧书刊,打电话通知我。”

  接到电话,伊炳荪会马上前往废品回收店,“老板用3毛钱回收来的,我就用5毛钱或者1块钱买回来。”但伊炳荪不会照单全收,他总会花上一段时间认真翻阅,有价值的才买回家。

  “这本书是我2001年从地摊上花了30块钱买的,很值。”说话间,伊炳荪利索地从书架上拿出一本《续修梅县赖氏族谱》细细翻阅,书的扉页上还盖着“伊氏书屋藏书”的印章。对于买书,伊炳荪向来不吝啬。在他看来,书本是有价格的,但知识是无价的。

  后来,伊炳荪免费借阅图书的事广为流传。2017年,伊炳荪被评为“梅州十大公益人物”。

  许多爱书人士知道伊炳荪叔侄俩买书藏书、免费外借书的事情后,赠书给他们。“不少老人担心自己的族谱会失传,特地送到我们这边来保存。”伊炳荪指着书架上一排族谱说道。

  以书会友 共享知识盛宴

  “伊氏书屋”对外开放后,周边的老人、小孩成了伊炳荪家的常客,连送水工、理头匠也不时会来书屋借书看。伊炳荪不论对方职业如何、职位高低,总是非常热情地款待借书者,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书籍,临走时登记一下姓名、电话等信息即可。

  书屋搬到新址后,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前来借书的人少了很多,但仍有老书友会转乘两次公交车前来新址与伊炳荪交流、借书。

  记者看到,书桌上的借书登记本清楚地记载着,2015年11月20日,送水工谢纪权在书屋借走了《戴笠其人》、《彭德怀自述》共两本书,这是有登记以来,来书屋借书的第一人。

  “有人借书我很开心,这才实现了书的价值。”伊炳荪说。往下翻阅,可以发现,借书者不乏附近学校的老师、嘉应大学的学生。十几页纸登记不下400位借书人的名字,其中名字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李权和。

  以前,市民李权和经常到新华书店去看书。伊氏书屋对外开放后,李权和时不时就往伊炳荪家跑,并和伊炳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炳叔的知识非常丰富,是我的精神导师,和他聊上半天,整个人的思想都上了一个层次。”说起伊炳荪,李权和赞不绝口。

  这些年来,不少像李权和一样的文学爱好者会慕名而来,与伊炳荪叔侄一起徜徉在书海中,看看书、喝喝茶、交流知识,在案台的本子上,仍能看到他们留下的笔墨。

  上世纪九十年代,伊炳荪就开始用电脑写文章。每写出一篇,伊炳荪就用打印机把稿子打印出来,与书友共同讨论。至今,伊炳荪已公开发表文章二十余篇,打印机用坏了两架。采访当天,由伊炳荪历时3年之久主编的《伊氏族谱》也正式出版了。

  而今,伊炳荪已经85岁了,但他仍坚持每天看书、写作。在书店看到心仪的书,伊炳荪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这些书是他前几天刚买的,花了500多元,他最喜欢书了。”伊炳荪的老伴儿指着桌面上放着的几十本书笑着说。

  正午太阳高挂,汗水迷离了双眼,伊炳荪仍在打扫着书架上的灰尘,“这些书还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呢。”伊炳荪擦着脸上的汗水说道。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