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这两位北京老人 带着“遗嘱”为四川的孩子捐建书屋

2019年08月06日 13:47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号 参与互动 

  雨后,丰台区长辛店地区一处小区正在路面施工,道路湿滑泥泞。一位老先生扶着墙慢慢往家走。这是一栋普通6层老居民楼,他推门进家,拄着拐杖的老伴儿正收拾着什么。

  明天,老两口就要搬去养老院了,“现在家里生活、打扫都不太行。我们不给大家添麻烦,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去养老院。”休息一段,9月份他们又将踏上行程,前往四川回访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一束被珍藏的枯黄干花这位老先生是一位老兵,名叫陈荣超,今年已87岁高龄。老伴杨玉仙今年也已86岁高龄。老两口家中陈设一如十几年前,没有任何变化,朴素到有些寒酸。 家中最亮眼的是一个小客厅靠墙的一张木头桌子,上面摆着一些奖杯奖状,被爱惜地套上了塑料袋。令人奇怪的是,旁边一束枯黄的干花也享受了这种“待遇”,被仔细地包裹在透明塑料纸中扎上了红绳。

  

  家中陈设简单,奖状等都被仔细地套上了塑料袋,那束干花就是几年前受助的孩子们来看望爷爷奶奶时,带来的野花,被杨奶奶细心保留着。

  “这是四川晨阳(学校)的孩子们送的!” 杨奶奶笑眯眯地介绍,这束花是几年前,他们资助建设“爱心书屋”的希望学校里的孩子来北京看望爷爷奶奶时,特意从田地里摘了新鲜的棉花和野花,扎成花束送给老两口。野花很快干枯了,但却被杨奶奶细心地收藏了起来,“这是孩子们的心意,多好!”

  

  手机展示的爱心书屋铭牌,就是“三年计划”刚刚启动的第二年计划中的首所落地学校。

  一个老兵20年的坚持陈荣超的微信名就叫“老兵”,他是原解放军装甲兵指挥学院学员大队政治委员,1988年退休,现为丰台区第十三军休所军休干部。 这名老兵从四川雅安到河北秦皇岛、河南新乡、湖北襄樊,辗转过很多地方。他是“全国先进军休干部”、首届“中华慈善奖”获得者、“首都十大公德人物”、“北京榜样”、“北京十大军休榜样”,今年刚刚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我的初心就是:回报人民!一定要为人民做点什么!”陈老说。他永远忘不了在解放雅安时,没有营房,当地老百姓把负伤的他留在家中悉心照料,“这是救命之恩,我一定要回报人民!”1989年,退休不久的陈荣超第一次从新闻上看到“我要上学”的大眼睛女孩,陈荣超和老伴被深深触动,“这就是我们退休后要做的事——播种希望!”老两口一合计,把所有积蓄拿来办希望小学,帮助那些想要上学的孩子们。他们省吃俭用、倾其所有。2000年,陈荣超终于攒到了足够的钱完成了建校的梦想,在四川老区芦山县龙门乡捐建了第一所学校——“晨阳希望学校”,这既是夫妇二人姓氏的谐音,更象征着学校似清晨的朝阳托起明天的希望。

  图源: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如今,他们坚持捐资助学20年,累计捐资110余万元,在四川、内蒙建立了2所希望学校,为老区、山区、灾区的35所学校捐建爱心书屋,先后资助4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图源: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从健步如飞到步履蹒跚,20年间陈荣超夫妇数十次跋山涉水赶赴学校,查看建设工程质量、看望师生、关心孩子们成长。这些年来,陈荣超最感欣慰的是看到学校一年年的发展变化,学生一批批的茁壮成长。他和老伴捐建的芦山晨阳希望学校和乌兰浩特义勒力特小学,从普通的山村学校成长为教学质量和学校全面建设都取得优异成绩的当地知名学校。 陈荣超和老伴在2018年制订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年计划(2018—2021),要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地区、雅安市等地的8所学校捐建书屋;回访14所建有书屋的学校,奖励读书之星、优秀学生、书香家庭和模范家长。

  

  图源: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到今年7月,第一年计划已经顺利完成,他们分别在康巴地区、凉山地区和雅安市为4所学校捐建书屋,共捐赠图书1.1万余册。第二年计划也顺利启动。让陈荣超夫妇欣慰的是,包括自己的儿女、孙辈在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 “他们就是‘红色火种’,把这个事业传承下去。”陈荣超兴奋地说。

  

  图源: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封特殊的“遗嘱”心脏做过开胸手术,心衰肾衰,拖着“半条命”的陈荣超和老伴,现在最感迫切的就是时间。去年老两口到各个学校回访都是坐着轮椅去的。家人、单位都劝说他们不要再这么劳累,但他们却始终坚持。今年年初,陈荣超手书一封“遗嘱”,发给家人子女: “亲戚们:开春后,我们又要到山区为孩子们做点实事了。你们担心我们的身体,是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十分欣慰。现再一次表达我们两点想法:一、在助学过程中,身体发生问题,由我们自己负责,这是我们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我们会含笑九泉。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无论在何地去世,遗体捐献当地医学机构。 陈荣超、杨玉仙,2019年1月5日于北京”

  

  楼下满园清翠,石榴树坠满青果。陈荣超和杨玉仙几十年不忘初心播种希望,如今也硕果累累。从学校走出的毕业生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还有学生成为教师,回到母校任教。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金可

  部分图源: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编辑:房家梁】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