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用“红色旅游”点亮大寨人新生活

2019年08月13日 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用“红色旅游”点亮大寨人新生活
    大寨村新貌。 聂志明 摄

  中新网晋中8月13日电 题:用“红色旅游”点亮大寨人新生活

  作者张婷婷

  太行山中,有一个名扬中外的小村庄——山西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成为当时人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典型。以艰苦奋斗精神而著称的大寨,影响了一个时代。如今这个与时俱进的村庄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时值初秋,当清晨的阳光透过虎头山上的苍翠松柏,温润地洒向大寨村的时候,这里已经是游客如织。走在大寨村的广场上,“窑洞饭店”、土特产饭店、纪念品商店等特色店铺林立。村民们衣着时尚,笑迎宾客。在广场的右侧,昔日战天斗地垒起的火车皮式的民居,似乎正在向游客诉说着它所经历的那段岁月。

  “大寨建成这个样子,都是当地人劳动的结果。亲眼看到真是挺震撼的也圆了我们一生追求精神的梦。”带着老伴来大寨参观的西安游客心情很是激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服输的大寨人,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在全国最困难时期,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还向国家上交余粮,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行走在大寨街头,游客们打捞起了心底的无数红色记忆。

  大寨的红色旅游兴旺,让大寨人的生活也有了盼头,尝到了“甜头”。

  翟章丽是大寨村的村民,一到节假日,她就会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一大早,记者见到她时,已经是带的第三波团上山了。

  翟章丽:“最近是旅游旺季,游客特别多。我一天最多带过10个团。”翟章丽说作为大寨人,她有义务让大家了解大寨,感知大寨。“现在,大寨每年大概有30万的游客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尽管导游这个工作是累些,但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翟章丽的丈夫贾艳春在村里的虎头山景区作检票员,每天在岗位上班时间8个小时,8小时以外还可以种地,两人一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我们不仅有土地,而且还有工作。收入不比城里人差。”贾艳春说起现在的生活,心里有着满满的自豪感。

  目前,大寨村里像翟章丽两口子一样从事旅游工作的就有上百人。自称下海不算早,不过还算转型成功的90岁老劳模宋立英,一大早就在自家的纪念品商店里开始签名售书。在她的店里,从历史书籍到老式挎包,各种满满“大寨”元素的土特产品琳琅满目。

  作为大寨村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宋立英曾是“农业学大寨”时期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她曾经也是大寨“铁姑娘”队的队员。起初习惯了集体组织、安排农业生产的宋立英对于个体经营并不适应,自从在自家院里办起了这家旅游用品店,她也逐渐学会了用商业的眼光看问题。小店不仅让他的收入翻了几十番,还让她接触到了很多新鲜东西。游客在她的店里买东西,她也用起了二维码。

  “身上没有钱,扫一扫就付到这里了。现在很先进”说起现在的科技,宋立英说想也想不到。很多游客还告诉她,小店也能“变”到二维码里,最近她打算再做个网店,游客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大寨的历史和店里的东西,能更好地宣传大寨。

  曾经以艰苦奋斗发展粮食生产而闻名于世的大寨,如今把红色文化旅游做得风生水起,大寨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综合旅游收入3000万元,全村有近200人从事旅游业,每户年平均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昔日的小山村也悄然发生着转变。(完)

【编辑:刘湃】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