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敦煌降水持续偏多 鸣沙山麓发新芽

2019年08月17日 12: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敦煌8月17日电 (记者 冯志军 高莹)8月以来,不少敦煌市民在鸣沙山下以及敦煌城郊的戈壁滩上,惊喜地发现以前干旱荒芜的地上忽然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有的还点缀分布着五颜六色的野花。“鸣沙山麓发新芽”的图片和视频也成为当地民众“朋友圈”里互动点赞的新谈资。

雨过天晴后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图/王斌银
雨过天晴后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图/王斌银

  地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的敦煌,属温带干旱内陆气候,有“中国旱极”之称。据科研机构研究,当地年平均降水量约39.9毫米,而蒸发量达2396.6毫米,局地年均降雨量仅有10毫米。

  敦煌市气象局预报员张亚男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从2000年至2019年敦煌各月降水量统计可以看出,6月至7月强降水次数较多,且2010年之后强降水次数明显增多。

  “近几年敦煌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受厄尔尼诺影响,另外还与较为频繁的高空小槽波动有关。”张亚男说,从今年来看,敦煌冬季降水就偏多,1月至3月为偏多状态,5月至7月三个月降水量都持续增多,对植被的生长比较有利。

  敦煌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干旱的气候是敦煌境内文物得以保存千年的重要原因,但近年来持续偏多的降水,给这些古老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今年7月7日和17日,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两次因强降雨临时关闭。前次降水量超过莫高窟以往年平均降水量。后经敦煌研究院系统排查,降雨虽未对文物安全造成影响,但有崖顶落石、窟檐漏雨等情况。(完)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