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杨华清:一位骨科大夫的使命担当

2019年08月21日 10:3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杨华清:一位骨科大夫的使命担当

  【爱国情 奋斗者】 

  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畸形。患者足内翻且呈马蹄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长期患病还会导致下肢骨骼畸形,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这种病的治疗,早期可以施行手法整复,严重者则需要进行手术。然而,传统手术由于缺乏适合肢体残疾人的手术器械,手术操作存在诸多不便,加之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

  这,正是中国康协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马蹄内翻足康复学组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杨华清始终渴望攻克的难题。

  “创新,就是要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杨华清说。2006年11月,杨华清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北京市最大的肢体矫形中心之一,他带领工作室在重度马蹄内翻足与下肢复合畸形等疑难疾病的矫形治疗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普通人走路时用脚掌,而严重马蹄内翻足的患者走路用脚背,长此以往,患者足内侧的神经、血管、肌腱、肌肉、皮肤等软组织就会出现挛缩。”杨华清介绍,传统手术矫正加石膏固定的方法,虽然可以使脚的形态恢复,但已经挛缩的血管、神经等就不够长了,再经过急性牵拉,很容易出现并发症甚至坏死。而且用石膏固定,患者的脚长期处于僵硬状态,很容易出现瘢痕、粘连,给患者带来二次损伤。为解决这些问题,杨华清团队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无须“开大刀”,每天分次牵拉1毫米,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不仅马蹄足内翻的问题得以解决,组织坏死甚至截肢事件也再没有发生。

  过去对于婴幼儿及青少年马蹄足内翻的矫正,需要在脚上穿针。杨华清团队进一步提出了“可调节支具—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先通过可调节支具进行外固定,在体外缓慢持续地进行牵拉,使人体组织有一个再生和适应的过程。无须穿针、无须开刀,大大减轻患者痛苦,治疗成功率也明显提高。

  “曾经有个大学生患者慕名而来,当时他的马蹄内翻足非常严重,由于常年用足背走路,足背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很多时候,出入还需要家人背或者轮椅推。后来经过治疗,基本恢复了正常。”杨华清告诉记者,这位患者如今已经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看到他的恢复,杨华清感到由衷的欣慰。

  不仅关注先天畸形患者的痛苦,杨华清把目光扩大到了更多人身上。他的工作室研究发现,许多中青年职工当下面临着因骨关节、脊柱退变而导致的长期疼痛困扰。有些年轻职工过早出现肌少症、骨量丢失,容易出现肌骨损伤,甚至严重骨折,危及生命。为此,工作室设计并推广了简单易学的康复治疗操,希望让广大青年职工进行早期治疗和预防干预。杨华清还透露,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作室正在研发设计一种人工智能康复诊疗仪器,通过对患者个性化数据采集,如走路姿势不对、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爱跷二郎腿等,优化整合康复会诊专家的诊疗方案,再通过云计算处理,快速提供出最佳诊疗方案。

  一个个创新成果不仅让患者获益,也带来了荣誉。2015年,杨华清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工作室既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任务,也承担着师带徒的重任。2016年,杨华清创新工作室获得北京市“名师带徒”称号。

  面对这些,杨华清说,当前,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骨科大夫,我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肢体畸形与残疾患者,在面对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时,我必须迎难而上,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记者 田雅婷)

【编辑:谷梦溪】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