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冉义镇:三万人小镇年产哈达上亿

2019年10月17日 09:1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新华社成都10月17日电 题:冉义镇:三万人小镇年产哈达上亿

  新华社记者王迪、康锦谦

  纺织机上,千丝万缕汇聚成洁白的绸缎。经过提花、染色、裁剪等工序,这些绸缎变成了长条形的丝巾,最终出现在布达拉宫、各个藏传佛教寺院以及藏族农牧民的家里。

  这就是西藏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区绝大多数哈达的来源地,四川省邛崃市冉义镇。

  近两百年来,这里生产的哈达、腰带、佛灯油和氆氇就源源不断地通过人力、畜力等方式运往青藏高原东部,然后再辗转到达拉萨。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个常住人口不到三万人的小镇,一年生产的哈达数量超过一亿条。

  哈达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仪式性织物。无论是礼佛、拜年、婚丧还是送别远行,人们手捧整齐折叠的哈达以表达敬意和祝福。

  哈达的来历和它的字面含义一样扑朔迷离。有人认为,哈达一词源自蒙古语的“巾”。中世纪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游记里提到,元朝的皇帝和臣民都会通过互赠白色物品的方式庆祝新年,有学者认为这指的是哈达。也有人认为,哈达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用洁白的东西装饰”,是从用白色羊毛线装饰新居的习俗演变而来。

  冉义镇36岁的胡鹏飞说,他的祖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手工制作哈达。从栽桑养蚕到穿经引线、上木制织机、上浆、包装等,前后要经历20多道工序。由于产量少,“一两年才卖一次”。等到可以卖的时候,祖父要雇10多个挑夫,把哈达运到雅安、康定等地。

  20世纪90年代,在胡鹏飞的父亲经营哈达生意时,机器替代了传统手工,邮局替代了挑夫……

  当家族生意传到胡鹏飞手里的时候,川藏线的交通状况已经大为改观。2000年以来建起的大批隧道、桥梁让人们无须再途经危险的陡峭山路。随着今年从四川雅安通向康定的雅康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从成都到康定缩短到了3.5小时车程。

  胡鹏飞的祖父当年到康定来回得一个月,而现在他当天就能往返康定和冉义。

  “现在五分之一的订单来自海外。” 他说,他的工厂生产的哈达已经卖到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随着藏区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哈达的需求越来越多。冉义镇的哈达生产龙头企业——雪域民族工艺厂总经理植学文告诉记者,“过去高端产品占比不超过10%,现在达到了三四成。” 他说,从2010年以来,以天然蚕丝、羊毛等制作的高端哈达的销售额开始显著增长。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哈达生产者们不断改进工艺。过去,哈达按匹销售,买回还要简单裁剪才能使用。在拉萨销售哈达多年的植学文注意到这一问题,决定把成品直接裁剪为可用的最小单位。后来,他又改进了哈达包装,从折叠方巾改为卷,使哈达拆开即用。

  此外,定制哈达变得越来越常见。除了传统的吉祥八宝和藏文祝福语图案,客户们要求布料印花加入周年活动的文字说明乃至新婚夫妇的姓名、汉族婚礼上常用的“喜”字等。英文等文字也出现在哈达上。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蚕丝、羊毛等天然原料制成的哈达重新开始流行。

【编辑:黄钰涵】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