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山西收藏爱好者情迷锁文化 二十余年收集上千把古锁

山西收藏爱好者情迷锁文化 二十余年收集上千把古锁

2019年12月12日 15:5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山西收藏爱好者情迷锁文化二十余年收集上千把古锁
    山西太原晋阳美术馆内,孟卫平正小心翼翼地对其心爱的“宝贝”进行保养。 张云 摄

  中新网太原12月12日电 题:山西收藏爱好者情迷锁文化 二十余年收集上千把古锁

  作者 高雨晴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一首中国作家木心的《从前慢》道出了锁不仅能锁物,还能锁人心。中国古锁样式精美,寓意丰富,吸引着“钟情”于它的收藏爱好者。

不同锁孔的古锁。 张云 摄
不同锁孔的古锁。 张云 摄

  12月初的山西太原,阳光明媚。在晋阳美术馆内,孟卫平正小心翼翼地对其心爱的“宝贝”进行保养。二十余年来,他走遍中国各地,收集了从北宋至近代跨越千年历史的1000多把古锁,类型多达400余种。

孟卫平展示其收藏的麒麟锁。 张云 摄
孟卫平展示其收藏的麒麟锁。 张云 摄

  在中国古代,锁是民间常见的日用器物,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仰韶时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中国先民最早创造了木质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继出现了金属锁、虾尾银锁、密码锁……

  与“锁”结缘,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时,孟卫平还是少年。上世纪90年代初,在朋友家里,他发现一把奇特的锁。“我看到这把锁时很意外,找不着它的钥匙孔在哪里。”孟卫平说,经过长时间琢磨,才明白开启“机关”的奥秘。

二十余年来,孟卫平走遍中国各地,收集了从北宋至近代跨越千年历史的1000多把古锁,类型多达400余种。图为其收集的部分古锁。 张云 摄
二十余年来,孟卫平走遍中国各地,收集了从北宋至近代跨越千年历史的1000多把古锁,类型多达400余种。图为其收集的部分古锁。 张云 摄

  从那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收藏古锁,不管走到何处,都会逛逛当地的古玩市场,逐渐养成一种习惯。琵琶锁、马头锁、麒麟锁、太极图锁、佛像锁……多年来,他收藏的古锁几乎没有同样式的。

  其中,太极图锁,是一把民国初期的锁,工艺堪称一绝,由紫铜、白铜和黄铜三种铜打造而成。古锁以“太极”图形制作,说明锁具有“开”自然就有“关”的哲理,体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

孟卫平正在养护古锁。 张云 摄
孟卫平正在养护古锁。 张云 摄

  据孟卫平介绍,如果说国外的锁具主要是在锁芯上做文章,那么中国传统古锁的“精髓”则体现在其锁壳上。中国古代锁匠常常会在“机关”上下功夫,一把看似简单的锁,可能半天找不到钥匙孔在何处,从哪里下手。

  在他收藏的400余种古锁中,不是每一把锁都配有打开“它”的钥匙,其中有10%的古锁钥匙是孟卫平自己钻研制作而成。“我自己琢磨自己配。”他说,首先要将其打开,不管用什么方法,只有打开以后,才能了解其锁芯的构造是什么,才能配到合适的钥匙。

  谈及古锁工艺,孟卫平说,中国古锁制作工艺复杂,设计严谨,是现代高科技无法复制的。如今,许多锁的制作工艺渐渐失传。他希望能通过视频等传播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晋阳美术馆副馆长韩志强认为,古锁作为一种生活常用品,不仅记录了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记录了当时的民族风情,从这个角度来讲,古锁极具史料研究价值。

  回望古锁收藏经历,孟卫平感慨万千。他说,古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每一把锁如同一条生命,每一把锁里都是故事。二十余年收藏上千把锁,只为“锁”住时间,见证历史。(完)

【编辑:李玉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