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兰州乡村学校开设“葫芦烙画”课程 学生补艺术学习瓶颈

兰州乡村学校开设“葫芦烙画”课程 学生补艺术学习瓶颈

2019年12月19日 15:5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兰州乡村学校开设“葫芦烙画”课程学生补艺术学习瓶颈
    兰州市西固区达川学区岔路小学结合地域特色,开设种葫芦、刻葫芦校本课程。图为学生正在管理葫芦苗。(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19日电 (杜萍)葫芦烙画、刺绣、掐丝画……印象中,农村的学生,课余生活便比较单调。但在地处兰州西固区远郊农村的达川学区岔路小学,学生们除了刺绣、编织、掐丝画外,还春季种葫芦、夏季照管生长、秋季收获晾晒,课余时画葫芦、刻葫芦。

图为学生正在葫芦上烙画。 杜萍 摄
图为学生正在葫芦上烙画。 杜萍 摄

  “葫芦从种到收,以及晾晒我都有参与,这学期开学我终于能上手练习,完成作品,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刻好。”六年级学生苗钰翎对葫芦烙画情有独钟,学校在2017年开设葫芦烙画校本课程的时候,便努力的学习画画,希望到六年级时能很快的上手,现在终于“梦想成真”,看着手里快完成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图为葫芦烙画作品《兰州牛肉面》。 杜萍 摄
图为葫芦烙画作品《兰州牛肉面》。 杜萍 摄

  达川学区岔路小学位于湟水汇入黄河的三角地带的达川镇,这个地方有种植葫芦、刻葫芦的传统。

  岔路小学数学老师达英宏介绍说,在全区学校开始校本课程后,该校要求所开设的校本课程种类要丰富,“我带美术、航模等校本课程,时间长了,觉得只开设这两类课,有些单一,”在看到学校所在区域居民一直有种葫芦、刻葫芦的传统后,便结合兰州传统文化刻葫芦,建议学校尝试着开设刻葫芦课程。

  达英宏说,凭借自己的美术功底,他先从网上找资料、请教人,开始自学,摸索的差不多,便开始一起和学生们尝试、创新。

该校开设了掐丝画,五年级学生张燕说,学习这个课程,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她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杜萍 摄
该校开设了掐丝画,五年级学生张燕说,学习这个课程,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她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杜萍 摄

  后来,为节省成本,学校决定在花园里种植葫芦。随着课程的逐渐完善,“这既然是一门课程,何不从种植、管理、观察、后期的古诗诵读等方面开始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刻葫芦课程体系呢?”达川学区主任蒋宜吉说,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以后,“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现在,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们学习种植葫芦,观察种植的过程,包括种子发芽的条件,观察何时开花结果,怎么刮皮,怎么晾晒。到四年级学习构图,五年级掌握烙画工具、六年级才开始上手作画,出作品。

  “播种开始,学生们从自己家里带来种子,种下后,细心管护、记生长日记记录葫芦生长点滴。”达英宏说,从种到收,再到作画,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以及吃苦精神。

图为该校开设的刺绣课程,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的绣花。 杜萍 摄
图为该校开设的刺绣课程,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的绣花。 杜萍 摄

  现在,随着课程慢慢系统化,还结合兰州的地域文化,将黄河母亲、兰州牛肉面、黄河铁桥等元素搬到了葫芦上,培养学生们热爱家乡,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蒋宜吉说,受客观因素影响,农村地区的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其他活动比较少,为了让学生们也能接受到和城区一样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学校借助少年宫,校本课程,开发各种课程。

  针对师资缺乏,辖区学校从现有师资中开发校本课程。老师擅长什么便开设什么课程,积累经验,开发成教材。“开发成教材便有一个长远性,代课老师万一有调动,其他新来的老师便根据这个教材,把课程继续开展下去,这样学生不受影响。”

  目前,岔路小学开发了经典诵读、体育类、本地传统特色类等课程,“比如太平鼓、葫芦烙画等,但最有特点的,还是葫芦烙画。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完善‘葫芦’文化体系,出校本教材。”蒋宜吉表示。

  “打破农村学生缺少艺术学习的瓶颈,为学生成长打好基础,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蒋宜吉说,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农村学生来说,不仅培养了动手、思维能力以及兴趣爱好,而且开发的音乐、美术类课程,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们不只是光会学习。校本课程更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丰富了农村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的艺术发展也得到了培养。(完)

【编辑:黄钰涵】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