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花式“教育实验”击中了谁的焦虑

花式“教育实验”击中了谁的焦虑

2019年12月23日 15:05 来源:文汇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11岁“裸跑弟”大专毕业、郑渊洁为儿子家中开私塾、孙楠迁居让女儿专攻国学……

  花式“教育实验”击中了谁的焦虑

  ■本报记者 张鹏

  3岁雪地裸跑,4岁独自驾驶帆船出海,5岁开飞机,6岁写自传,7岁徒步穿越罗布泊,9岁小学毕业……在“鹰爸”何烈胜的教育规划下,儿子何宜德实现了“暴风成长”。近日,年仅11岁的“裸跑弟”何宜德用两年多时间自学完成专科学习,通过18门考试,成为史上最年幼的“大专生”,让这对父子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前有“虎妈”,后有“鹰爸”,记者粗略盘点,不走寻常路,敢于尝试各种“教育实验”的家长并非个案。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有:歌星孙楠举家从北京搬到徐州,让女儿入读全日制培训机构学习国学;童话作家郑渊洁自编教材和课程,让儿子在家自学成才……

  一路走来,这些父母和孩子在赢得更多社会关注的同时,也饱受争议和质疑。与统一规范、循序渐进的学校教育相比,这种因材施教的“花式教育”是否更适合孩子成长?“虎妈”“鹰爸”式的成功教育,真的是社会所期待的教育成功吗?

  “定制教育”,真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完美吗

  2012年除夕,美国纽约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只穿着短裤的三岁男孩在雪地里奔跑。他一路蜷缩着身体,流着眼泪对正在拍摄的父亲说,“爸爸你叫妈妈过来”。这段在网上引发极大争议的视频,让何烈胜赢得了“鹰爸”的称号。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教师出身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极限教育”。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教育初衷:儿子出生不足4斤,因早产患有多种重大疾病并发症,一度被医生诊断为“疑似脑瘫”。为了让孩子通过锻炼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他用自己的方法让孩子“吃苦”。

  对此,不少父母表示“鹰爸”勇气可嘉,但对“裸跑弟”心怀怜悯:“这个爸爸的教育方式有点残酷,童年就要做童年该做的事,拔苗助长会让孩子失去更多。”“对孩子的培养各有千秋,如果让我选择,会和大多数人一样,期待孩子快乐成长,不急不躁地享受生活,努力做自己。”

  当然,也有人表示理解和支持。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在不影响成长和生活的情况下,这样的操作也无可厚非”。“学校教育不尽完美,鹰爸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好……”

  在美国,约有200万户家庭选择在家上学。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家长选择了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他们大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学习,于是各自开启了因材施教的民间“教育实验”。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一场“对比实验”。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在家接受私塾式“定制教育”:郑渊洁为儿子自编了教材,家中的一个房间被改成了教室,家里挂着国旗,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而女儿郑亚飞则通过学校教育成了超级学霸。

  个性教育,尊重“孩子个性”还是迎合“父母期待”

  “应试教育脱离现实,学非所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有很多内容是儿子在走向企业家的道路上用不到的,而自考的课程设置很专业,更契合。”谈及教育理念,“鹰爸”何烈胜如是说。

  与传统教育相比,父母为孩子设计的个性化教育真的更适合孩子成长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不同人对教育的理解不同,实行教育的具体方式也各不相同。尊重教育的多样性固然可贵,但越是选择非常规教育,越是要慎重考量其教育的科学性。

  值得玩味的是,看到儿子的成长,让郑渊洁深感在家教育的可行性。他也曾想把这套教育方式实行到女儿身上,可女儿对学校教育“情有独钟”,坚持要上学。最终,女儿不仅完成了学校教育,还被美国六所知名大学同时录取。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相关要求,孩子在家自学并不受法律保护。”储朝晖说,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特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长,实则是一种拔苗助长。

  也有教育专家表示,选择在家进行个性化教育也需要有前提。比如,美国各州要求选择子女在家上学的父母必须双方或者一方有教师资格,在家上学的孩子也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各州教育委员会将对在家上学的课程质量进行评估,达不到要求的,孩子必须回到学校上课。

  在上海市长宁区绿苑小学校长王晶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守住“成长规律”这一底线。无论采取怎样的培养方式,都应该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绝不能把家长功利的教育观强加到孩子身上,否则就不值得倡导,更不值得效仿。

  11岁大专毕业,算是教育的成功吗

  “未来,我要当一名企业家,现在要为这个目标做准备。”被按下“人生快进键”的何宜德笃定地讲述着爸爸为自己描绘的成才目标。为此,“鹰爸”请来私人教师给何宜德辅导《消费心理学》《企业管理概论》《商务交流》等大学课程。下一步,“鹰爸”打算让儿子拿下本科和MBA文凭。何宜德喃喃自语:“爸爸说14岁后就不再管我了,我觉得不太可能。”

  听闻何宜德的“成功”,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似乎动了心思想要效仿。只是,11岁大专毕业,算是教育的成功吗?对于漫长人生来说,“裸跑弟”真的是起跑线上的赢家吗?

  上海市江宁学校政教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谭坚琦也曾教过一位“少年神童”,因为成绩太过优异,孩子在小学、初中连续跳级,14岁就考取了知名高校。“但我知道他并不快乐,没有同伴。”令谭坚琦印象深刻的是,每到下课,这位“神童”都会悄悄跑回小学班级门口来回张望。事后才知道,只有这个小学班级的两名同学,把他真正当朋友。“每每说到朋友,孩子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这是考试得100分也换不来的开心和幸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教育不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要给孩子完整的教育体验,对于基础教育尤其如此。通过自考快速获得大专、本科文凭,这样的教育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速成,走捷径本身就透露着满满的焦虑和功利。

  王晶也说,孩子成功与否从来不是单一地以学历为标准,也许知识灌输能够提速完成,但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无法跨越式发展。

  面对记者,被贴上“成功”标签的何宜德说:“如果人生没有学习的话,我喜欢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有学习,那都差不多。以前,我很不喜欢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太理解;现在适应了这种节奏,我觉得也挺好的,接受了这种方式。”

  网络上,一位家长的留言或许值得更多人思考:“人的一生有几部分,幼儿时的天真,童年时的乐趣,学生时代的努力,工作生活的艰辛,晚年时候的满足,这些都是和年龄一齐并走的,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作为家长适当逼一下孩子的德智体确实可以,但没必要过分地让他用一半的人生去过完整个人生。”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