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家三代边防军人的故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家三代边防军人的故事

2019年12月26日 17:56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号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记者:王小军

  茫茫雪原,漫漫边防线,“90后”刘郑伊接力守护边疆,将新疆伊犁当作自己的故乡。 刘郑伊的名字融入郑州和伊犁两个故乡。

  刘郑伊的爷爷刘水信是河南郑州人,1964年入伍,30年军旅生涯中走遍了新疆北部防区的沟沟坎坎。

  怀着对守边事业的无限热爱,爷爷刘水信将儿子刘献伟(刘郑伊的父亲)也送到了新疆伊犁边防,一待就是27年。

  刘献伟转业后,把家安在了伊犁,将守卫的地方变成了故乡。父子接力,逾50年青春岁月,完成了一份边防军人的忠诚答卷。

  

  同样的巡边路 爷爷欠“无言战友”一条命

  74岁高龄的爷爷刘水信经常讲巡边路上吃马料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有一天爷爷刘水信,带领7名年轻战士参与老6号界碑巡逻任务,风大雪急,他们顶着风雪一步一个脚印翻山越岭。

  当大家一手牵马、一手拽战友,踉踉跄跄行至夏塔驻勤点时,已然无法前行,爷爷带领战士躲进了地窝子(地窝子是一种较简陋的居住方式)。

  

  刘郑伊的爷爷刘水信屋外风雪呼啸,驻勤点的地窝子冷得出奇,爷爷与年轻战士把身体蜷成一团,点起火盆取暖,靠着随身携带的炒面,他们挨过了一周,眼看干粮已捉襟见肘。爷爷刘水信狠下心,做出一个决定“吃马料!”。

  靠着一车马料,他们苦撑下来。

  天晴之日,刘水信带领战友牵马巡至点位,用手拭去36号界碑上的积雪。转过身,爷爷刘水信抱着“黑虎”脖颈哭了。“在爷爷刘水信心里,他欠军马一条命。”

  1994年,戍守边防30年的刘水信即将转业回到河南老家。离别之际,他骑马巡逻到36号界碑前,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刘永信说,照片里有他军旅生涯最闪亮的记忆——军马、界碑和巡逻路。

  无人区中 父亲刘献伟将界碑立了起来

  父亲刘伟献是长在伊犁的河南汉子,从小就对骑着马巡边的军人心怀向往。18岁那年,父亲刘献伟如愿以偿地走进军营。刘献伟在部队摸爬滚打,很快进入角色。刘献伟接受一次重要的任务,带队第一次进入无人区,进行勘界。

  

刘郑伊的父亲刘献伟

  

像父亲一样和界碑留一张合影

  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上,父亲刘献伟和战友们背着仪器界桩,扛着脚架,根据GPS和地图一米一米地勘探划定新的边境线,突遭遇暴风雪,为保护仪器设备,父亲刘献伟和战友们只得迎着风筑起一道人墙,挡在仪器前。等勘测结束,他们一个个都被风吹得麻木了,脸上挂着冰渣,只有眼珠能动。

  3天时间很快过去,但由于恶劣的天气,直升机无法按照计划进入无人区接人。父亲刘献伟和战友躲在山洞里,靠着仅剩的一点干粮和野菜苦熬着。

  天气好转,父亲刘献伟与战友多次辗转,终于在找好的界标点上立起来界碑。

  刘郑伊说,父亲经常说得一句话,“巡边,绝不仅仅只是走那么一段路。边关,就是国界,容不得一丝侵犯,更不能有一点闪失。那不仅是一条巡逻的路,更是他一步步丈量、一步步勘探出来的国土。”

  

  刘献伟给女儿起名字时,特意融入了郑州和伊犁两个地名,寄托着一家三代人对两个家乡深厚的感情。

  首次巡逻就栽了跟头

  刘郑伊军校毕业以后,就接过父辈们的旗帜,主动要求来到父辈们战斗过的边防连。在她心里,这里不仅见证了爸爸的戍边岁月,铭刻着爷爷的青春记忆,更是她的另一个故乡。

  刘郑伊到了边防连才知道,只要在边关呆上两三天,就能深刻感受到边关的不易和艰辛。高悬的边关冷月、茫茫无际的边防线让刘郑伊呆的第一个晚上,便明白了“边防军人”一词的分量。

  2019年10月,在得知连队要组织巡逻的消息后,刘郑伊第一个报名参加巡逻。此次巡逻,刘郑伊和战友们的目的地是距离连队30多公里外的执勤点小海子。

  

  小海子其实是冰川融化形成的一个小湖泊,因为靠近冰川,路途艰险,那里也是连队最偏远的执勤点。对于连队的官兵们来说,能够到达小海子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提起小海子,刘郑伊说,父亲刘献伟巡边时,曾顺利抵达目的地;爷爷刘水信曾经去小海子巡逻时,他的战马陷入沼泽地牺牲了。

  

刘郑伊带领女兵乘直升机巡逻

  第一次骑马巡逻,刘郑伊总会时不时地落在后面,再加上此时道路已经完全被雪覆盖,巡逻队的速度慢了很多。在界河边巡逻时,冰雪覆盖的地面上没有一丝路的痕迹,大家骑马小心前行。正当指导员提醒路上有洞时,刘郑伊的马一不下心踩空了,她连人带马摔了下来,好在雪厚,并没有受伤。

  途中,巡逻队遇到的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两个小时过去了,巡逻队才走了几公里,随着天色逐渐变暗,指导员开始担心起大家的安全。“如果不返回,大雪封山后,巡逻队很可能被困在山中”,刘郑伊一心想着要看看小海子执勤点的样子,可考虑到大家的安全,最终决定巡逻队原路返回。

  

刘郑伊带领女兵乘直升机巡逻

  刘郑伊介绍,这不仅仅是普通的巡逻任务,更是一次对父辈们足迹的追寻。从爷爷守边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边防连队有了很大的变化,恶劣的自然条件始终没有改变。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爷爷和父亲在边防线上深深扎下了根。越是艰苦,越能体现军人的价值,只有把青春融进祖国的边疆,才能收获别样的军旅梦想。”“边防军人的默默付出不正是为了边关的和谐与安宁吗!”爷爷刘水信的话,一直萦绕在刘郑伊耳畔。

  刘郑伊守边的初心和界碑一样越擦越亮

  刘郑伊第一次参与巡逻,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那座与她同岁的界碑——426界碑。中哈边境线的最后一块界碑,自1997年起便静静地矗立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交的边境线上。

  刘郑伊回忆,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刘献伟便抱着她到过426界碑。那时的她,只比界碑高出一点,看到了一座石台子,便迈出小短腿艰难地往上爬。界碑上的“中国”两字,成了她最早认识的字。

  从小到大,在刘郑伊的记忆里,界碑和家人的关系甚为亲密。

  

  刘郑伊每次看着界碑倍感责任。刘郑伊还依稀记得,她问父亲石碑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父亲告诉她,“这是它‘出生’的时间啊”。刘郑伊回答说,“那它和我一样大咯!”

  时光如梭,一转眼小刘郑伊变成了大刘郑伊,最初的懵懂和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当一名守边女军人,她身上,依稀能看到前辈留下的足印。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