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实行双人看守 一定要守住社区“夜”防线

实行双人看守 一定要守住社区“夜”防线

2020年02月11日 15:22 来源:北京晚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实行双人看守 增派社工巡查
  一定要守住社区“夜”防线

  在劲松街道百环家园小区门口,保安要求返京的市民扫码登记个人信息。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对每一名进入小区的人员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并测量体温,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近日,有市民向12345服务热线反映一些小区夜间防控环节相对薄弱,希望引起重视。记者探访发现,有的夜间门口的值守人员配备不够,有的对外来人员登记环节尚有瑕疵。接到市民诉求后,这些小区所属的街道办事处立即想办法改进。记者回访时看到,这些小区“夜”防线更牢固了。

  武圣东二社区

  及时配齐安保人员

  夜间实行双人看守

  朝阳区武圣东里东二社区位于磨房中街。2月4日晚记者前往探访时看到,小区北门旁的岗亭边,贴着印有“返京人员登记处”字样的白纸,岗亭内,有一位身形略胖的保安正在值守。 晚上九点多钟,路面上行人稀少,在记者停留的半个多小时里,一共有3人进了小区,但都没有看到门岗里的保安出来询问和登记。

  就这一情况,昨天,潘家园街道办事处的周副主任回应说,2月4日晚,武圣东里小区大门口只有1名保安值守,防控人手不够,目前已经配齐了安保人员,街道同时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逢人必检。

  据了解,潘家园街道辖区有不少老旧小区,有的小区没有物业公司,有的虽然有物业但保安人数少。为了应对这次疫情,街道办事处向社会购买服务,请来了50多名保安,派往这些小区,保证小区大门24小时都有人值守。白天,各小区值守工作还由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楼门长、在职党员、社会单位志愿者等承担,其中,机关干部近200人,社区工作者200多人,其他人员1100余人,这1500多名人员主要负责辖区12个小区的防控工作。在社区门口,这些保安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们一起做人员信息登记和测量体温。到了晚间,每个门岗安排两名保安,对夜间进入的人员一一进行登记。

  “上岗前,我们要对每一名保安进行培训,让他们熟记出入小区人员登记的流程和步骤,对进入小区的车辆进行信息登记,尤其是对外地来京的车辆,更要严格筛查。”周副主任说,他们还实行夜查制度,由社区工作者对每一个门岗进行巡查,向保安了解小区人员进出的动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街道办事处值班人员汇报。

  抗疫以来,街道新购买了10个岗亭,里面配备了暖气,安放在没有岗亭的小区门口,用于值守人员取暖避风。“为了便于管理统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还向每一位居民发放了出入证,居民凭证进入。没有登记的居民或者返京人员,一律通过扫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电话号码和住址等内容,测量体温没问题后才允许进入。”该负责人说。

  农光东里小区

  封门集中人员出入

  增派社工夜间巡查

  2月4日晚10点半,记者来到农光东里小区,在紧挨着一家主题酒店的小区东门,灯光昏暗的岗亭外有一位身穿黑色棉服的保安正在值守。夜深了,门口的农光东里路上没有行人,这名保安在外边待了几分钟后进了门岗。这时,两名戴着口罩的男子从农光东里路拐进了小区,其中一人说话声很大,相距几十米都能听到。两人一同走进了小区,但是岗亭里的保安没有任何反应。大约半小时后,又有两名女子从南边走来,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走进了小区。  室外气温很低,岗亭的玻璃上有一层雾气,直到记者离开,并未见保安从岗亭出来。

  对于该社区的疫情防控问题,昨天记者联系到社区负责人刘主任。他说,每个大门都安排了双人岗,记者只看到一个人,应该是另一名值班人员去吃饭或者去上厕所了。他会马上通知各门岗的值守人员,做好登记信息和测量体温的工作。

  刘主任说,前两天社区已经向所有居民发放了出入卡,为了便于区分,一种卡是发给本地居民的,另外一种卡是发给从外地回来的居民的,只要是有出入证的居民,将不再做登记。另外,农光东里小区有11个门 ,这次封了8个门,只剩下3个门,每个门岗都配了两人值守,如果是有人进门而没有做登记,那应该是之前做过的,不需要再次登记。

  劲松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辖区13个社区有一半以上都是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相对薄弱,为了加强社区防控,尤其是夜间时段的管理,街道办事处指派社区工作者进行夜间巡查,工作人员逐一检查夜间的人员登记情况,督促保安夜间也不能掉以轻心,确保小区大门24小时有人值守。前几天,每个社区都向居民分发了人员出入证,但是随着返京人员增多,出入证不够用,这几天他们又加班加点印制了一批,将陆续分发到每一个小区,居民凭出入证可以进入,但是仍然要测量体温。

  本报记者 杨晓斌

  文并摄

【编辑:姜雨薇】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